含着眼泪看完了第四遍,还是觉得之前写的不够透彻,躁郁症不像抑郁症那样容易被人发现,也很容易被误诊成单相抑郁症。当你发现抑郁症患者在没有经过治疗,或者治疗中突然变得很乐观的时候,很有可能是躁郁症来了。 《一念无明》的开端凌乱的房间,长期不回家的老爸,拮据的生活,还有那份病耻感以及对这个病的恐惧,恐惧到把钉锤放在枕头底下才敢去接儿子。其实我们真的没有那么可怕,可现实是如此的残酷,父子俩的见面很是尴尬,甚至希望阿东继续住在医院里,可医生都觉得只有踏入社会了。 出院后阿东的病情其实还算稳定,对生活也抱有热情,可迎接他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拒绝,没有人愿意给他一份体面的工作,那件事仿佛成为了人生中永恒不变的污点。触发病情的除了这些,还有他那位深爱的女朋友,本就处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的他,在女朋友那边彻底感受了一遍。 崩溃的阿东逃离女朋友后的阿东,从轻躁狂期变成抑郁焦虑连贯性的发作,跑到超市去狂吃巧克力,路人的眼光,还有邻居明明看见了却躲得远远的,回家后把门关好不许儿子再和他接触,还是那个打篮球的男孩告诉他爸爸去领人的。从那以后阿东彻底陷入深度抑郁中,不起床洗漱也不吃饭,每天陪伴他的,是那个小男孩,每晚偷偷的给他讲故事。 全片回忆的部分特别多,都是阿东和他妈妈之间的事,这好像成了梦魇,对他的打骂,浴室里流淌的血液……这是阿东也明白了一些妈妈为什么不想要他的帮助,除去希望远在美国的儿子照顾她以外,还有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感到悲痛,不想要施舍和怜悯。 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排斥在面对无数家公司,打了曾经朋友的电话都无果,甚至还像打发叫花子那样对待他。更为重要的是邻居的态度,他们集体想要赶走阿东,他只是生病了,就像感冒一样的生病了,只是严重一些,这样有错吗?是他想要的吗?不,不是的,没有人不想好好活着,就像上次我去面试,就因为还需要继续吃药,第一天录取了第二天就把我刷了。 他们还是在邻居的排斥下搬走了,有人告诉阿东的爸爸说:你只要告诉医生他想死,就可以把他送进去了。远在美国的儿子也只对父亲说要多少钱,我打给你……好在他的父亲最终还是承担起一个曾经没承担的责任,可现实里又有多少家长愿意去承担呢? 假如再多一些像小男孩一样的人,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自杀了假如再多一些像小男孩一样的人,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自杀了,因为我们的身体和灵魂由内而外的坏掉了,这种感受却没有人可以理解,很多人都不敢去看医生,生怕被别人发现后带来的嘲讽。 有时候连家人也不能理解,也不愿意去理解,何况是我别人呢?不过影片结局还是给了我们希望,指出一条明路,告诉我们家人的支持有多重要!也希望大家不要歧视精神病人,他们真的只是生病了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