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南有周庄,北有李庄”,其中的“周庄”或许很多读者都去过,即位于苏州的一处江南古镇,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不过对于“李庄”,您也许就陌生了,别说去了,兴许连听都没听过。但其实,“李庄”可是个声传海外的好地方,还被冠以“中国李庄”的名号。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此期间,国内整个大的格局是“政治南迁”,同时也就带来了“文化南迁”和“人才南迁”,即从北京,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向重庆,成都和昆明等地转移。可令人难以抉择的是,西南地区的面积之大,哪里又是最安全,最方便的落脚点呢?最终,一个叫李庄的地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在李庄纪念馆中,还保存了一件李庄当时发给同济大学的电报,上书有16个字,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真可谓是纸短情长啊!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很多城市和地方都满目疮痍,但李庄却能发出一封“邀请”,这该是多么的令人感到欣慰的事情,或许用“雪中送炭”四个字,都不足以表达这一浓烈的情感。 很多机构和学校在李庄安定下来之后,社会各界学者和专家也开始云集于此,在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李庄,开始了他们长达6年的学习和研究。其中,有我们最熟悉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以及他的爱人林徽因,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梁思成还写出了巨著《中国建筑史》。 还有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在李庄期间起早贪黑研究金鱼,最终在胚胎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外,还有历史学家傅斯年,不仅专研学术,还负责李庄各个机构的对外事务,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络。更有一大批著名的历史学家,如“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等等。 李庄的价值不言而喻,而它被称之为“中国李庄”,也是名至实归的荣誉,这不仅是深厚的历史文化,更是一种开放,包容和求变的“李庄精神”。尤其是在“南迁”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坚强不屈”的角色,而这种华夏文化,薪火相传的精神,更是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