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实行后,把原来高三才面临的选专业问题前置到了高一,那么选科对高中生而言,无疑是一场博弈。 新高考选科是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这里总结最重要的几点,供大家参考。 普通心理学研究显示,兴趣是个人秉性和思维模式的体现,所以兴趣是第一前提。 可以让孩子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喜欢上的课、想参加的兴趣小组或社团分类,这样就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其兴趣点和特长了。 如果学生并不知道自身到底喜欢哪个科目,这时可以从反面考虑,明确自己不喜欢的科目,通过排除的方式也可以缩小选科范围。 成绩是选择的最实际的依据。因此,学校心理学家建议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各科成绩的确切情况,把各科成绩作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看清楚其哪科更具竞争力。 学习心理学应用研究表明,个体在努力程度相当的情况下,学习成果较好的学科可能就是自己的潜力和特长所在,而对于收效甚微的学科,则表明该个体很可能缺乏学习的优势和潜力。 因此,建议选科时应以孩子的学习效率为标准,了解其自身潜能。 新高考模式下,高校专业在录取时会对考生的选科提出一定的要求,只有考生选择的某个科目达到要求才可以报考该专业。 故考生科目的选择影响着以后大学专业的选择,重点体现在专业选择面上,科目选择得合理可以使专业的选择范围十分广泛,反之则会使自身的专业选择变得很局限。 因此考生在选科时,需要先提前对大学专业有一定的了解,知晓大类学科专业对科目的要求,科目的选择需要兼顾到以后的专业意愿。 只有在提前了解目标院校招生专业对高中学科的要求下,才能避免将来报考时才发现自己所学科目与招生要求不符。 个体选择与自己的理想接近的学科,对其学科的学习将起促进作用,学习起来就会更积极,更主动,学习成绩也就可能更出色。 因此,建议选科时要靠近孩子自己的理想职业。可以让孩子做一下学业测评,来参考一下孩子的性格和兴趣点适合哪方面专业和职业。 结合社会需求 选考科目需要个体系统思考,既要看到个体自身的需要,也应当考虑个体家人的想法、大学专业的需求及社会工作的需求。 因此,选科时要观察、分析社会趋势,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借鉴个体父母的经验和想法,更谨慎地选择。 选择学校教学资源更有优势的科目,学生也能够享受到最佳的教学条件。反之,选了学校教学资源较差的科目,即使孩子潜力再好,可能也无法全力发出。 注意不同高校的不同专业的考试科目要求不一样,学生根据要报考的院系和专业所要求的必考科目选择自己的选考科目。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各个学校同一个专业其选考科目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选科应避免的误区 一些学生在选科时,会根据自己初中时学习各学科的印象来判断是否适合某个学科的学习,这样选择容易忽视初高中学科知识的区别。 “不能光看自己哪科分高就选哪科,有些学科的难点会出现在选科之后。比如地理,可能难度会越来越大。” 选科要结合自己的客观情况,尤其要避免仅参照成绩选科,而是应根据个人兴趣和学科基础,看某一学科的成绩是否一直稳定,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才是有利于持续发挥自身优势的选择。 尤其考虑到后期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高考并不是终点,而是发展的起点。选择喜欢的专业,也符合新高考改革的初衷。 在12种组合中,有极少数学生选择史化生这样的组合。 对于这种“文理兼顾”的组合,要慎重选择,“不推荐这样思维方式相互矛盾的学科组合,‘3 1 2’的选择方式,实际上也是区分文理的”。 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物理学科成绩提升难度很大,但化学和生物成绩还不错。因此在首选科目中选择了历史,再选学科保留了化学和生物。 这样的选择,实际上是暂时回避问题,将来在专业选择时还会遇到前后矛盾的情况。 如果学生物理学科相对薄弱,但总体情况偏向理科,最好的办法是加强物理学习,而不是用选科的方式逃避问题,这样在将来选择专业时才能避免学科和专业要求不符的情况。 还有学生选科时,根据其他同学或者自己对任课教师的评判进行选择,这种情况也应该尽量避免。 选科还是要看学科兴趣和客观情况,要最大限度排除人为因素。 对于学生和家长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家长和学生应该在决定前统一意见,否则学生在选科之后摇摆不定也会影响学习。 无论是对新高一还是开学高二的学生,在选择学科之后,尽快接受自己的选择,避免改变学科。 “学习不能三心二意,不要在做出选择之后,遇到困难就动摇,就想改换学科。” 此时,家长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接受选择,应对困难。 此外,学生要结合报考院校相关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进行选择,也可根据所在高中的办学条件、特色优势等进行选择。 |
|
来自: 张福涛lu70kpm9 > 《选课走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