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印度河文明到恒河文明(城邦时代) 最早的印度文明发祥于印度河流域, 是由达罗毗荼人(黑种土著)建立的,称印度河文明(约公元前2500-前1500年)。约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 达罗毗荼人被赶往到南印度。后来在波斯帝国的进攻下,印度雅利安人向恒河流域转移,印度文明的中心也从印度河流域转移到恒河流域,史称吠陀(因吠陀经得名)时代(约公元前1500-前600年),也称恒河文明或印度雅利安文明。吠陀时代以婆罗门教--种姓制度为架构。吠陀时代是继印度河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 吠陀时代兴起了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把灵魂的解脱或涅槃作为精神的终极追求和最后归宿。婆罗门教约在公元前800至前550年形成。雅利安人属于高加索白色人种,印度土著居民属于澳大利亚黑色人种。印度雅利安人为了防止被人数多的达罗毗荼人同化,根据肤色和职业把社会各阶层划分为四大种姓(种姓原义为颜色、肤色):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王族、武士)、吠舍(商人、工匠)、首陀罗(农民、仆役)。不同的种姓职业世袭,禁止通婚和共食,避免被不洁的血统和食物玷污。 公元前6世纪,印度进入了列国纷争时代(公元前6-前4世纪)。当时印度的思想界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一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的大雄和释迦牟尼,分别创立了与婆罗门教分庭抗礼的耆那教和佛教。 耆那教主张:不害,不欺,不偷,不淫,不贪。不害(非暴力)不仅包括一般的不杀生,而且连伤害其他生灵的任何行为、语言和念头都必须禁止。大雄主张裸体苦行,以裸体显示苦行的坚毅和灵魂的纯净。 佛教认为人生是痛苦,纵欲与苦行两个极端都没有价值,都应该避免,只有走适中的道路(中道)才能通向解脱。涅槃指解脱生死轮回的一种安静平和的精神境界。 婆罗门教进化成印度教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佛教等学说平等思潮的倒逼之下,由祭司阶层垄断人神沟通权的“婆罗门教”信仰,进化为人人可以通过偶像崇拜、修炼身心(比如瑜伽)的方式,达到梵我合一境界的印度教信仰。不过在后来的历史中,佛教等学说在印度本土还是走向没落,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无论这些流派如何倡导众生平等,但都无法解决印度各民族在体质特征上(肤色)的差异。 二、帝国王朝时代 公元前6世纪末,波斯帝国曾征服印度河流域,印度雅利安人被迫退往恒河流域。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大帝打败波斯帝国并从印度河流域撤走时,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并留下了一支军队。一个出身于饲养孔雀家族、属恒河流域的印度雅利安人王朝的贵族领导了起义,赶走了希腊人,征服了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后又击退了塞琉古帝国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1-前185年)。孔雀王朝在第三任王阿育王时达到巅峰,基本上统一了南亚次大陆。阿育王曾皈依佛教,并派遣传教使节把佛教传播到多国,使佛教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瓦解。 从公元前200年开始,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巴克特里亚人,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前一世纪——五世纪中)在印度的统治,从印度西部到恒河流域中部曾都归入贵霜帝国的版图,印度雅利安人只在恒河流域的上游维持统治。(大月氏人曾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为匈奴劲敌。) 4世纪初,恒河上游的印度雅利安人笈多王朝(320-540)兴起,该王朝取代贵霜帝国,逐渐统一了以恒河流域为中心的北印度地区。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又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雅利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 5世纪中叶,哑哒人自中亚侵入印度。6世纪初,哑哒人占领印度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528年,北印度各王公的联军打败哑哒人。但笈多国家经哑哒人打击后,内部各小邦纷纷独立,陷入分裂混战之中。570年,笈多王朝的统治结束。 戒日帝国(606-647)是从笈多分裂后的一个小邦中发展起来的。戒日王统一了北印度,其疆域东到孟加拉湾,西迄旁庶普的几乎整个北印度。戒日王死后,帝国陷入分裂。 8-10世纪,印度有三个不在印度本土的阿拉伯大国互相争霸。伽色尼王朝是中亚阿富汗境内兴起的突厥人,信奉伊斯兰教。1001-1026年,该王朝多次侵入北印度,但他们以掠夺财物为目的,未在印度建立其统治。同期,印度南部在10-12世纪时兴起一个朱罗王国,该王国12世纪末陷入分裂。 12世纪时,阿富汗的古尔王朝(1152-1206年)不断入侵印度。1206年,古尔王朝的苏丹穆罕默德遇刺身死,其国家分裂。而统治印度的总督以德里为中心独立为苏丹,称德里苏丹,北印度从此开始了德里苏丹王朝(1206-1526年)。期间经历了五个王朝。 印度自古就有外族不断从西北山口侵入,这些外族侵入后大都与当地居民融合或同化。但阿富汗的突厥人是在伊斯兰教“圣战”的旗帜下进来的,他们不但没有被当地的文化同化,而是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彼此纷争,印度最大的特点是分裂多统一少,多种宗教长期并存。 莫卧尔帝国(1526-1858年)的创立者是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自称蒙古人。1526年4月,巴布尔率2万多大军进攻德里苏丹国,德里国的苏丹亲率4万多大军迎战,巴布尔取得胜利,巴布尔在印度建立起莫卧儿帝国(1526-1858)。莫卧儿帝国统一了北印度,疆域空前扩大,超过了历史上所有的王朝。 从德里苏丹国到莫卧儿王朝,北印度和德干地区被穆斯林统治,形成了印度伊斯兰文化。 三、殖民时期 1858年,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在印度实行议会民主和文官制度,推广英语教育和自然科学。最早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是葡萄牙,此后荷兰人打败了葡萄牙人。18世纪,英国人取得了优势,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1818年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1858年通过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印度进入由英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 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40%。 二战结束后,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根据该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 四、统治印度的王朝
|
|
来自: 虛怀若海 > 《知道分子的空间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