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7年,河南大旱导致一宝物被人发现,如今成为国宝,禁止对外展出

 昵称QAb6ICvc 2019-10-29

汉江平原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古至今不知留下了多少珍贵古迹,光是汉江江底就据说掩埋着至少三座以上的古代重要遗址。

它们历经千百年流水侵蚀,一直寂静无声地伫立在涛涛江水中,等待着有朝一日,机缘巧合之下重出水面,用历史留下的痕迹向人们诉说千年前的故事,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群,正是这么一处极为偶然被人发现的古代遗址。

1977年,河南省西部大旱,导致汉水水量不足,丹江口水库水位下降。有一天一位牧童在水库西岸仓房镇下寺东沟村处驱赶着羊群寻找新鲜的牧草时,不小心被绊了一下。牧童本还以为是块石头,结果定睛一看,竟然是几件埋在土里的容器。

牧童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些容器是青铜器,只是正好赶上天灾,牧童想着捡几件瓶瓶罐罐回家补贴一下家用也是好的,却怎知这些在他看来是“破烂”的容器,竟令一座被掩埋了两千多年的春秋古墓群就此重现天日。

次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对淅川下寺楚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出24座大大小小的春秋时期的古代陵墓。但在挖掘一号墓的时候,专家们心凉了一大截,这座古墓被盗掘过多次,内部环境已经完全毁坏了。

不过随着挖掘进度的前进,专家们终于舒了一口气,幸好2号古墓保存尚且完好,光是2号古墓一座陵墓,就出土大型青铜礼器80余件,车马器、兵器、玉器、金箔等6000多件,为中国研究春秋时期的文化、风俗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

尤其是其中一件被称为“云纹铜禁”的青铜器,更是考古历史中的重大发现。这件云纹铜禁其实很有趣,因为它本是用来放置酒器的桌案,但“禁”这个字,在先秦时期又是代表着禁酒的意思。

周朝时颁布的禁酒令《酒诰》的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这让专家们推测认为,云纹铜禁四周雕刻的各种神兽,意思应该并非代表祈福,而是用作禁酒警告。

云纹铜禁之所以被称为国宝,肯定不是因为这个名字,而是因为它所采用的制作技艺乃是传说中的“失蜡法”。这是一种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先用蜂蜡雕刻出模型,并压上花纹,然后外面敷上一层造型材料。

等到材料敷好后,再对模具进行加热,使蜂蜡融化流失,再向留下来的外敷材料模型内浇灌青铜溶液,使青铜器成型。通过这样的方式制作出来的物件,玲珑剔透,且自带镂空效果,非常好看。这种制作器物的方法,哪怕放到现在,都很难操作出来。

而根据可考文献记载,目前最早出现对于失蜡法有记录的古代文献,乃是《唐会要》记载在唐代初年,唐高祖在铸造开元通宝的时候,用的就是失蜡法。这件云纹铜禁,跟同年在湖北随州城出土的曾侯乙墓中的青铜盘尊,一同证明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成熟的失蜡法制作工艺。

这两件春秋时期失蜡法工艺的代表作,都在2002年的时候,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列表内,成为了不准对外进行展出的文物。如今云纹铜禁被收藏在河南博物院内,成为了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的其中一位。

参考资料:《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