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信:比胯下之辱更可怕的是,丧失理想,一跪不起

 脑洞趣味历史 2019-10-29

一、莫欺少年穷

公元前231年,淮阴一个小乡村里出生了一位小男孩。对于他的父母而言,并不知道他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展现出经天纬地之才,朴素的他们只是很开心自己的孩子出生了。

但很不幸,小男孩的家中非常贫穷,虽有几亩土地,却连一家人的温饱都无法满足。不得已,小男孩只能依靠在别人家蹭饭糊口,时间久了,也惹人讨厌。

正是这种情况下,少年的心中却生出了看起来不切实际的想法——他想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那时候,一个人要出人头地,有三种方法:

1、参军,获得战功;

2、学习法家经典,靠地方推荐;

3、给朝廷捐献粮食,积累战功。

十几岁的少年,在父母的关怀中、旁人的嫌弃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一个人默默自学着“不合时宜”不能满足温饱的兵家典籍。有人说,他为何不去做商人或者当官呢?

因为大秦的军功爵制没有给他这样平民出生十几岁的孩子一鸣惊人的机会,至于为何不去做商人,是因为一个身配长剑的男人,瞧不上这种当时并不受欢迎的职业,换句话说——他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而且经商是需要天赋的额)。

《史记》: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二、我辈岂是蓬蒿人

胸怀大志,无人理解,又苦无良辰,最后惹得连温饱都不能满足。

怎么办呢?

摆在少年面前的路有两条:一边是放弃理想,躬耕于田亩,另一边是继续蛰伏,等待着一鸣惊人的时机。

在他父母去世之后,少年选择了第二条,没有回头。

这个年纪,你我还在读高中呢。

少年在河边垂钓的时候,遇见了他生命中的一位贵人,不是王侯将相,只是位普普通通在河道旁漂洗衣服的老妇人。但对于少年来说,这位老妇人是如同当初给他吃食的亭长那样的好人,是他生命里的光——因为老妇人见他可怜,连续带了几十天的饭菜给他。

少年很高兴,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却不料,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老妇人的话如同当头棒喝,敲醒了他昏沉的大脑,那一刻,他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那把剑。

于是,他起身,带着自己的佩剑,走上了追寻梦想的道路。

也许他把理想化作了剑气,也许他只是在提醒着自己“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的剑,从此,便跟了他一生。

三、剑未佩妥,已是江湖

少年的剑,还未出鞘,他就遇上了生命中第一个敌人——在集市上,一个少年屠夫。

屠夫对于少年的行为尤为不耻,分明“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这是在问少年:“你这样的胆小鬼,带把剑装什么逼呢?”

少年知道自己遇上了霸凌事件,他没有说话,因为是对牛弹琴。

屠夫并不满意他的认怂,如果就这样收场,那如何立威,满足自己欺负弱小的成就感呢?像所有霸凌事件中的施虐者一样,屠夫进一步升级了自己立威的话,来表现自己的“硬汉”形象:“今天,你要是不怕死,就拔出剑刺我,你若是胆小鬼,那便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旁边围观的群众听着这稀奇事,也来了兴致,纷纷跟着起哄起来。

少年没有拔出剑,他先是整了整破烂的衣衫,便朝着屠夫的方向跪下,然后缓缓钻过了屠夫的胯。众人嬉闹着打趣,原来这佩剑的少年是如此的胆小鬼。

少年拾起自己的佩剑,一声未发,沿着一个方向笔直走了下去,昂首挺胸。背后是哄笑的群众和哑然的屠夫,屠夫没有和大家一起笑,而是看着那道渐行渐远的身影,骄傲而不屈,仿佛刚刚跪下的是自己,而不是那道背影。

那之后不久,少年离开生活了二十二年的家乡。

四、终

七年后,少年又回到了这片生育自己的故乡。

对于赐饭给自己的老妇人,他“赐千金”。

至于下乡南昌亭长,他赐了百钱,并留下了:“公,小人也,为德不卒(你真是一个小人,做好事不能有始无终)。”

最后轮到当初那位羞辱自己的屠夫时,包括屠夫在内所有知情人都以为少年要开杀戒了,结果却令人愕然,少年不仅不杀屠夫,还给了他楚国中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的职位。并且,当着全军的面,说道:“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对了,少年的名字叫做——韩信。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