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叶颖江团队成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主治医师 王超 总是胃痛、胃胀、恶心,还常常感觉消化不良,去医院一查胃镜,竟然发现了胃息肉! 上网一查,有的说胃息肉没事不用担心,但有的却说胃息肉下一步就会变成癌! 到底该不该除掉胃息肉?哪种胃息肉要引发高度警惕?胃息肉癌变的几率究竟有多大?我们来听一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叶颖江团队的专家的讲解吧! 这些人最容易长胃息肉!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主治医师 王超 很多朋友发现胃息肉后,大都比较紧张,我接诊的一个女病人甚至当场大哭不止。事实上,大家没必要如此紧张,我们弄明白了胃息肉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长的,和胃癌的关系以后,就会更理性的面对它。 胃息肉的“出生历史”: 胃息肉,是指胃粘膜凸出于胃腔而形成的局限性隆起性病变,通俗讲,就是胃粘膜表面长出的一块小肉疙瘩。正常人的胃粘膜表面是光洁平坦的,表面的上皮细胞每天更新脱落,非常有序。但是如果局部受到刺激或者损伤,身体修复的“工人”就会加速修复进而可能刺激局部出现过度增生,于是在胃的表面就形成了一个隆起。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主治医师 王超 体内的胃息肉一般从一颗到上百颗都有可能,而直径则多数为几毫米,有时直径会大于1厘米,直径数厘米的息肉很少见。目前普遍认为,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胆汁反流、吸烟、饮酒以及一些遗传因素是导致胃息肉发生的原因,所以老年人和男性更应该关注自身是否长了胃息肉。 长了胃息肉会有哪些症状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主治医师 王超 事实上,大多数的散发性胃息肉患者不会有特殊不适的症状,只有当胃息肉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胆汁反流等因素时,有些患者才会出现腹部不适、腹胀、恶心、消化不良等表现;另外就是当胃息肉“个大量多”时或者位于贲门、幽门位置时,有些患者则会出现腹痛、腹泻、吞咽困难、腹胀、黑便等症状。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样的胃息肉会转变成胃癌呢? 是否癌变:你要了解自己息肉的大小和类型!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主治医师 王超 胃息肉确实有发展为胃癌的风险,但风险有大有小,不可一概而论。具体要根据息肉的大小和病理类型分类来看。一般而言,胃息肉直径≥1厘米,癌变风险可能会增加,通常建议内镜下切除;而息肉的病理类型则需要根据病理结果来判断,病理类型往往与癌变风险密切相关并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法,所以建议患者做完胃镜后,一定要记得关注病理报告结果。 临床中,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特殊息肉等,其中70%-90%的胃息肉为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01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要高度关注! 腺瘤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10%~25%,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较大(>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可以说是个潜在的“杀手”,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和一些特殊的“照顾”(不注意生活方式等),终有一天会发展为胃癌。所以对于这个家伙,决不能姑息养奸,一经发现,格杀勿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主治医师 王超 根据美国胃肠镜协会(ASGE)发布的第四版指南指出,腺瘤性息肉是已经明确的癌前病变,应该在内镜下尽可能切除。内镜下黏膜完全切除的复发率约为2.5%,因此腺瘤切除一年后需要内镜复查,同时每3-5年随访一次。 02 胃底腺息肉:可能与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有关,基本不会癌变。 胃底腺息肉又叫Elster囊肿,可能和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有关,其癌变率不到1%。 直径<1cm的息肉在患者停用质子泵抑制剂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消失;直径≥1cm,通常建议内镜下切除。 03 增生性息肉:癌变风险较低,会带来消化道症状! 大部分胃息肉属于这一种,通常与幽门螺杆菌、萎缩性胃炎等长期慢性炎症有关,有一定的癌变风险,但很低(大约0.4%~1.76%)。其中40%的增生性息肉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完全消退,直径≥1cm者癌变风险有所增加,多数国家的指南推荐直径>0.5cm者要切除。 要提醒的是,尽管增生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如果比较大(>2cm),还是要切除为好。特殊型息肉比较少见,如果检查出需要具体和医生沟通确定方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主治医师 王超 检查发现胃肠息肉不用慌张,我们需要等待病理结果回报后再去消化科,由专业的消化科医生根据病理结果确认息肉的分型以及大小,然后再制定下一步的治疗计划。即使息肉最后建议切除,也不用过于担心,目前基本都可以在内镜下操作,创伤很小,但要注意复查。 最后,胃息肉的形成与遗传、胃粘膜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不恰当地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高脂低纤维饮食)等有关,除了遗传原因外,我们生活中要尽量远离这些致病因素,减少对胃的长期刺激才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 团 队 介 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叶颖江团队 叶颖江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多学科协作组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器官功能保护学组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胃肠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机器人与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以叶颖江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是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英国爱丁堡外科学院和香港外科学院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现有医师23人(19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高级职称16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导3人,硕导3人);护士39人,共有床位75张,年收治病人3000余例,手术1500余台次。承担本院6A病区(手术治疗病区)和42病区(肿瘤综合病房)医疗工作。收治的病种主要包括胃肠良恶性疾病,甲状腺、肝脏、胆囊、疝、阑尾和肛门等普通外科疾病,尤其擅长胃肠道肿瘤的规范化、个体化治疗。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癌的外科治疗、腹腔镜微创手术、胃肠间质瘤治疗、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结节、痔手术等方面,保持全国甚至国际的领先水平。在国内最早开展并推广多学科专家组治疗模式(MDT模式)。作为北京大学重点教研科室,承担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硕、博的培养工作,目前已毕业研究生近百人。主持开展多项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卫生部两项诊疗标准的制定工作和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及执业医师考试命审题工作。科室已形成多途径、多手段的立体治疗医疗模式,全面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快速、安全地为广大患者解除痛苦。 出诊信息 出诊时间:每周四上午胃肠外科专家门诊(特需) 出诊地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直门院区门诊楼5层 个 人 介 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王超 王超 ,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师,专业方向为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积极推广胃肠道肿瘤与腹壁疝的规范化手术,在胃肠间质瘤的个体化与综合治疗中有较深的研究。 出诊信息 名称:疝外科与减重手术 时间:周三全天 地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直门园区门诊楼2层,2诊室 ![]() ![]() 凤凰大健康 全球华人的健康生活指南 |
|
来自: 晓东nhdtkeb5j8 > 《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