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斋 | 旧时月色

 老鄧子 2019-10-29


鬓毛渐衰,每爱忆旧,此其规律,不必惊呼。晚间披阅张恨水先生著《山水小品》,见《涸溪》一篇写其客居蜀地时饲养鸡雏之种种美妙情事,不禁心旌神驰,浮想联翩,唤起无限乡愁。
忆昔少小乡居时,僻处豫东一隅,乡村袖珍,堪称迷你:全村三十余户,人口百有六十,且彼此或同属一宗,血脉相近;或联络有亲,掏心至交。一家有事,全村帮忙,遇喜则人人笑容可掬,逢悲则家家静默致哀。民风淳朴如此,亲情浓郁亦如此。
   

    
尚可道者,村落东南,有两条河流交汇,故三面环水,而村西又有芦苇水塘一泓,广约百亩有余,居于此处,虽然出行多不方便,然亦有其佳妙之处在焉:任凭外面风云如何变换,城头旗帜几多更改,文攻武斗多么剧烈,串联造反再四折腾,而小小村落依然平静如水,波澜不惊,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秋种夏收,夏播秋获,衣食无虞,平安是福。唯冬季到来,大雪飘白了村落,夜长昼短,农事完毕,器具入库,为一年之中最清闲的时候。于是,村中有读过私塾或念过洋学堂者数人,其略通文墨一二,便相互排定次序,及时发出信息,聚集一室,读书习字,志愿参加,不做强求。

一声召唤,云集景从,上至耄耋,下至垂髫,少长咸集,煞是热闹。三国水浒常为口头话题,赵云李逵颇似心中英豪。虽然乡谚每以“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相训诫,盖云少年血气方刚,激动时宜血脉贲张,争斗时则血性难抑,再读水浒故事,最怕冒失冲动,一言不和,动棒动刀;而年迈之人,见多识广,洞察世事,看透烟云,心思缜密,若熟读三国章节,更喜勾心斗角,算计他人,家族不睦,多缘于此。时值文革后期,破旧蔚然成风,此类书籍尚为禁书,但村中长者竟不遮不拦,公开阅读,畅行无碍,而村民之间融融曳曳,村风淳朴依旧,村民厚道慈善,此大可称道者也。

至于邻村他乡中所流行的忆苦思甜、共学某选、唱语录歌、跳忠字舞诸多罕事,尽管生产队长或妇联主任怎样地苦口婆心,劝说开展,始终点燃不起妇老青少们心头的激情,不仅没有声势,简直毫无声息,犹如临近圆寂的老衲,终日奄奄,归于泯灭。而奔走流动于人们心头口头的,依然是关羽张飞林冲鲁达之辈。事过四十余载,至今想来,心中尚存的一丝英雄气概,路见不平时敢于怒目相向的浩然风姿,到底还是得益于少小时酣畅淋漓地阅读禁书的浸润与涵养,得益于乡居时期所沐浴过的冬阳与春晖。
   

    
颇可怀想者,当时还曾饲养过一群鸭仔,村谚称之为“扁嘴”者。记得小鸭刚出生时,毛发绒绒纤纤,泛着浅黄的光泽,在鸭妈妈的引领下,排成一行,歪歪扭扭的在院子里或寻觅幼虫,或追逐嬉戏,一片天真烂漫;既长,羽毛逐渐丰满,颜色亦由浅黄渐变成灰白,走起路来颇有一些阔步挺胸之势,唱起歌来尽显出粗声憨气味道,觅食时也失去了优雅矜持之态,为一条蚯蚓或一只虫子而争吵不休大打出脚的场面时有发生。鸭妈妈见小院已不能满足鸭仔们的成长需求,便急中生智,趁人不备,夺门而出,一声呼唤,群鸭紧随,争先恐后,冲向河边。于是,濯足濯脸,施展身手,小鱼细螺,竟成美食,探幽寻宝,别有天地,直至夕阳西下,天际染红,才在鸭妈妈的带领下列队而归,纠纠然若凯旋的将士,一个个将小胸脯挺得高高的,像发育得成熟了的少女一般;更像哺乳期间的少妇,两条纤细的小腿仿佛不堪胸部的重量,给人以随时倒伏之忧。


就这样,不知不觉间,鸭仔们长大了,之后不久,便又争先恐后地下起了蛋来。天色微明时分,鸭圈里就喧闹成了一片,将圈门儿一开,群鸭便扑闪着翅膀,开始了一天新的生活。这时,抬头一望,群鸭栖息之处,一片洁白耀眼,仿佛闪亮的星空一般,那是数十枚鸭蛋一起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呢。将这些鸭蛋腌制之后,煮熟剥开,蛋白温润如玉,蛋黄泛着红光,用筷子轻轻一扎,呲呲地冒出油来,品尝之下,更觉得酥滑不腻,香嫩可口,味道确实美妙极了。
 乡居生活,不仅给予了我丰富的精神食粮,也赐予了我美好的生活享受,二者得兼,不可偏废,方臻于佳境,成全了今日的自己。旧时月色,多为美好,客中忆往,再添乡愁。


己亥初冬,旅次京华,夜不能寐,随手记之。


       ——————————————————————            

          这是“HN野菠萝”推送的第98篇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