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 盲人, 你我身边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生活往往面临着诸多不便。 1700万,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盲人群体。 也许在街边、也许在巷尾, 你就会与他们不期而遇。 我们的孩子很幸运,拥有健全的身体,可以用清澈的眼睛去探索精彩的未知世界。但孩子的目光可曾注意到有这样一群人在黑暗中艰难地生活着,是否能发自内心地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同理心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要求孩子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从而理解他人的需求。 借着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该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唤起他们内心对于弱势群体的关爱? 1 3分钟动画里藏着的同理心秘密 妈妈安慰孩子时说:“我知道你很难过……” 话还没说完就被孩子打断了,孩子情绪激动地哭着说:“每次都是这一套,我知道你这么说,并不是因为理解我,只是为了让我不要哭下去!” 这种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为什么孩子会抗拒妈妈的安抚?因为,当他陷入负面情绪需要被理解时,他更需要的是一颗同理心,而不是一颗同情心。关于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一则3分钟的同理心动画短片来感受一下。 小狐狸掉进黑暗幽深的洞穴里,说: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受不了了。 笨笨的大熊跑了过来,跟着爬进洞穴说:我知道在下面是什么感受,你并不孤单。 麋鹿探头看了看掉进洞穴的小狐狸,回应说:真糟糕啊,你想来个三明治吗? 动画中的麋鹿就代表着同情心。它会试图让事情看起来没那么糟,所以常常会试着去转移对方的注意力。 那只看起来笨笨的大熊,就代表着同理心。有同理心的人往往不会说那么多,可能只是蹲下来简单说一句:我不知道现在该说些什么,但我很开心你愿意跟我说出来。 但却能让两人产生情感上的连接。 “Empathy is feeling with people”(同理心就是要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同理心的外在表现可能很简单,但却少有人能做到。 2 蒙上眼睛当一小时“盲人” 同理心是至关重要的品质,它要求孩子换位思考,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深刻理解他人的需求,才能进一步用智慧解决问题、回馈社会。 同理心,已经成为了当代青少年的必备品格。 也许,孩子曾亲眼见过盲人在路上缓慢前行的场景,内心也有所触动、略感同情,但这还远远不够。 今天,不妨在家里做这样一个“实验”,让孩子戴上眼罩,遮住双眼,在完全漆黑的世界里“生活”一个小时:去一趟卫生间,给自己换身衣服,打扫房间卫生,和家人共进晚餐…… 可能坚持不到5分钟,孩子们就会发现,这些平凡而简单的小事突然间都变成了“大山”,盲人的生活原来比自己以前看到的、想象到的艰难上百倍!这一刻,他们内心所流露出的情感便不再肤浅,而是真真切切站在盲人角度的体悟。 某大学也做过一个同理心训练案例:学生需要设计一件盲人需要的物品。 在动手设计之前,他们被蒙上眼睛带去户外,花一个小时去摸索周围的环境。这些临时的“盲人”,互相搀扶着上下楼梯、磕碰在树木上,他们聆听不同的声音,触摸不同的材质…… 在这种体验中切身感受到盲人真正的需求,他们最终设计出了极具“同理心”的产品。 (“盲人用的跑步机”,上图源自《创意工具》一书) 同理心不仅要求我们只关注对方的事实,还要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感受上。当孩子能从他人的视角去看他人看到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植根于内心的同理心,其实也是孩子最高贵的修养。它就像一把钥匙,可以给孩子打开通往世界的更多的门,可以给孩子机会走进更多人的内心。 3 不区别对待,不过分关注 家长言传身教带给孩子一份温柔 孩子的同理心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导,更少不了家长的言传身教。 家长们不妨扪心自问,当您在生活中遇到视障人士,特别是视障儿童时,是否知道该如何与他们相处,是否愿意送去一份带有温度的尊重? 在这里,为您送上“十字原则”——“不区别对待,不过分关注”。 不过度关注 当看到视障儿童家长带着孩子出行,如果没有特别求助,并不需要给予特殊照顾。尤其对于小宝宝,要相信作为监护人的家长能照顾好自己的孩子。 视障孩子喜欢用手触摸事物,这是他们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如果有其他异常行为,可能是孩子伴有多重障碍。对于引起不适的行为要多多谅解。 2 不议论围观 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如果看到了视障孩子,请不要“嗖”的一下闪到一边招呼同行人开现场会,或当面交头接耳地议论。 有些视障孩子的眼睛外观有明显异常,也请不要凑过来大惊小怪地围着孩子看。 3 不刨根问底 “眼睛有什么毛病啊?能看见吗?是什么病啊?是先天的吗?怎么得的病啊?去医院看了吗?能换角膜吗?能治好吗?医生怎么说的啊?以后有地方上学吗?以后能工作吗?以后能结婚生孩子吗???……” 这种刨根问底,纯粹为了满足好奇心的连环提问,并不能表现自己的爱心和热心,只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4 不灌输负面信息 “太可惜了!太可怜了!太惨了!” “眼睛看不见,以后可怎么办啊?” “眼睛看不见,将来啥都得人照顾!” “以后也得找残疾人结婚吧?”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如果可以,请多给他们一点美好的祝愿和鼓励! 5 不拿视障孩子当反面教材 “别看电视了,再看就像XX一样瞎了!” “别像XX一样什么都摸,你眼睛又没毛病!” 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切勿“口不择言”,拿别人的缺陷做文章。 父母一言一行将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三观,若您是具有同理心的人,那么您的孩子也必能学会温柔待人。 让我们的孩子在拥有明亮眼睛的同时,也拥有一颗明亮的心灵吧! ![]() 部分素材来源:根据微信公众号“少年商学院”“ 新华通爱心亭”“ 小面包乐园”等相关文章内容整理。 |
|
来自: 憨豆憨 > 《疾病 健康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