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女人不敢吃的避孕药,竟然有这些强大的功能

 hercules028 2019-10-29

我第一次吃避孕药是在17岁的夏天。

看完这句话,你会怎么评价我?是不是觉得我可能是个混社会的?高中生就有过性生活?

其实你们都想歪了。

17岁那年夏天,我参加高考,只是靠优思明推迟了大姨妈。

在很多人的偏见里,一看到避孕药三个字,就立刻把它跟羞羞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甚至开始各种恶意的猜测。

这是对避孕药最大的误解!

它本质上是一种调节激素的药物,不要被它的名字骗了,它的功能远比你想象得强大得多。

更不要去妖魔化它!

随着药物研发的进步,现在第四代避孕药的副作用也在慢慢变小,根本没有人想象中那么可怕。

01 避孕药,是一种激素药

每个月,女生都会长出一颗卵细胞,就像织女,苦苦等待属于她的牛郎——精子。

避孕套能斩断牛郎织女的银河,而避孕药同样是二人感情的搅屎棍。

卵细胞去见精子的路上,必须要雌激素和孕激素来护送。

我们平时吃的复合口服避孕药,主要就是提供人工雌激素、孕激素,欺骗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身体特诚实,饿了就要吃,够了就会停。

看你多吃了雌孕激素,身体就傻了:“雌孕激素这么高,卵细胞是不是已经护送出去了?那我先别急着准备下一轮了。”

但其实,卵细胞还在卵巢里蹲呢,根本没出去见精子,自然就实现了“避孕”。

实际上,避孕只是避孕药的功能之一。

人工雌孕激素一旦进入我们的身体,影响的是LH/FSH/孕激素/雌激素及其中间与旁支信号分子等等整个大集团的运作。

看不懂也没关系,下边就叫它LFYC集团好了。

你就想象这是个电视剧,整个LFYC集团上上下下都需要雌孕激素这些员工,才能运转。

所以只要是他们业务范围之内的身体器官,都能插一脚。

而卵细胞和精子的爱情,仅仅是整个电视剧的一个环节,加上各种逼宫戏码才精彩嘛。

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要看看,这些避孕药里的人工雌激素、孕激素到底有多强大,能掀起多大的腥风血雨。

02 避孕药可以缓解痛经

缓解痛经,算是避孕药最广为人知的他用了。

原理特别简单。

我们的大姨妈,其实就是卵细胞等不到精子,跟着子宫内膜细胞,顺着子宫这个大河床奔涌而出。

如果我们事先吃避孕药,也就是人造雌激素与孕激素,卵细胞这月直接不排了,大姨妈也不流了,岁月静好,谁还痛经?

已经有双盲实验证实了低剂量的口服避孕药,对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都有缓解作用[1,2]。

但缓解痛经,我们首推还是非甾体类抗炎药,也就是布洛芬等等止痛药。

因为避孕药治痛经,没有医生指导,剂量和服用时间自己都难以把控,甚至可能会导致大姨妈紊乱。

03 避孕药甚至还能祛痘

很多妹子去医院皮肤科看痘痘,医生可能都对你说过:

“你这个哇,是内分泌失调导致的皮脂腺分泌过盛,我给你开点药调节一下。”

其实我知道,很多人压根儿没懂医生说了个啥。

为啥我会皮脂腺分泌过盛呢?又咋个调内分泌呢?算了,药嘛,吃就完事了。

其中一种药就是达英-35,你知道这是避孕药吗?

其实医生的意思是这样的:

雄激素作怪,刺激了你皮肤表面的毛孔一直在冒油,多余的油慢慢堵住了你的毛孔,让你长出了黑头、粉刺和痘痘。

那我们要治痘,掐住雄激素不就可以啦?

没错,医生也是这么想的。

避孕药里的“假保镖”可不就有人工雌激素嘛,他们可以促进一种叫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东西,刚好可以牢牢铐住雄激素,防止他们兴风作浪。

而且,达英-35与优思明中的孕激素天生就有雄激素对着干的叛逆精神,在战痘届名气超大。

但我要特别说明一下,目前没有研究能证实口服避孕药吃了能让皮肤更加细腻光滑,这可能是少数姐妹的个人感受。

在祛痘方面,避孕药是非常执拗专一的,就是打压雄激素,其他都不管!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痘痘都可以用它来解决。

吃之前,必须先找医生确认自己痘痘的起因,检查激素六项,再由医生决定你是不是能吃。

PS:有心血管疾病、血栓、肝炎、肾炎或恶性肿瘤的患者及孕妇一定要避开性激素类药物噢。

男孩子不要想啦!你们不能吃。

04 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

注意一下,我下面会讲避孕药的三种预防疾病的功能,但是并不推荐姐妹们明明没病、为了预防癌症,当保健品没事吃两颗。

如果不是为了避孕,为了其他目的,一定要先咨询医生用量!

答应我,没事不要瞎吃,好不好?

下面讲重点。

上次我们讲痛经的时候,有提到过原发性痛经可以吃止痛药,但继发性的止痛药可能就不管用了,因为这种痛经的根源是器官发生了病变,比如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顾名思义,就是跑去了它不该去的地方。

前面我们讲过啦,口服避孕药里的雌激素可以直接拦住卵细胞不出门,子宫内膜也不用跟着脱落了,就从源头上阻止它们到处乱跑[2]。

很厉害吧?还有更厉害的。

05 预防卵巢癌

其实从40年前,就有很多医学大佬开始关注口服避孕药预防卵巢癌的效果。

而且确实已有研究证实,吃过口服避孕药长达十年或以上的妹子,患卵巢癌的风险会降低50%[3-7]。

特别说明:口服避孕药不是抗癌药,因为同样有研究表明,吃多了会增加乳腺癌风险。

一种猜测,是因为我们身体不停排卵,本身就是对卵巢的一种损伤,是卵巢癌的一种诱因[8]。

确实,有统计研究证实,排卵量越多,卵巢癌发病率越高[9]。

所以,避孕药降低卵巢癌风险的功能,其实很可能是因为它减少了你排卵的数量。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就是天天出门开车的人,被撞死的风险肯定比足不出户的人要大很多。

但我们也不能说,每天宅在家里,就完全没有挂掉的风险,对不对?

06 预防子宫内膜癌

避孕药第二种已经证实、可以预防的癌症是子宫内膜癌。

原理也很简单,70-80%的子宫内膜癌由长期雌激素刺激导致[10]。

那我们直接提供人造雌激素和孕激素,就可以抑制身体自己产生雌激素,防止他们诱导子宫内膜增生,不就降低了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确实。德国图宾根大学Mueck教授研究的结论,就是口服避孕药使用者的子宫内膜癌风险降低约50%。

而且神奇的是,这种保护作用在停药后持续了10年、15年、甚至20年以上[11]。

其实,避孕药这些预防癌症的作用,很多医学大佬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我都写出来了,肯定会有人质疑,你难道是鼓励大家把它当保健品来吃嘛?

绝对不是。

所有药对某种病的预防作用,都是你吃这个药带来的额外福利,而不是我们用药的根本目的。

这个基本原则,我希望你们永远牢记在心。

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定不是靠某种额外的保健品或药物来维持的。

再次强调,有问题,找医生,不要自己瞎吃药。

另外,我把避孕药的这些好处告诉你们,并不是鼓励你们没事来两颗。

而是想告诉大家,避孕药是现代医学的伟大发明之一,不要妖魔化它。

也希望你们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或者点个“在看”,让我们身边的偏见少一点,再少一点。

本文文献及科学性已经牛津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生赵英希审核。

参考文献:

[1] Harada T, Momoeda M, Terakawa N, Taketani Y, Hoshiai H. Evaluation of a low-dose oral contraceptive pill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 a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 Fertil Steril. 2011;95(6):1928–1931.

[2] Harada T, Momoeda M, Taketani Y, Hoshiai H, Terakawa N. Low-dose oral contraceptive pill for dysmenorrhea associated with endometriosis: a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 Fertil Steril. 2008;90(5):1583–1588.

[3]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ancer and Steroid Hormone Study. Oral contraceptive use and the risk of ovarian cancer. JAMA. 1983;249(12):1596–1599.

[4] La Vecchia C, Franceschi S, Decarli A. Oral contraceptive use and the risk of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Br J Cancer. 1984;50(1):31–34.

[5] Cancer and Steroid Hormone Study of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The reduction in risk of ovarian cancer associated with oral-contraceptive use. N Engl J Med. 1987;316(11):650–655.

[6] WHO Collaborative Study of Neoplasia and Steroid Contraceptives.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and 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 Int J Epidemiol. 1989;18(3):538–545.

[7] Rosenberg L,Palmer JR,Zauber AG,e tal. A case-control study of oral contraceptive use and invasive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Am J Epidemiol. 1994;139(7):654–661.

[8] Fathalla MF. Incessant ovulation: a factor in ovarian neoplasia? Lancet. 1971;2(7716):163.

[9] Purdy DM, Bain CJ, Siskind V, Webb P, Green AC. Ovulation and risk of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Int J Cancer. 2003;104(2):228–232.

[10] Marc Dhont. Non-contraceptive benefits of oral contraceptives. Journal of Contraceptives.2011;2:119-126.

[11] Mueck AO, Seeger H, Rabe T. Hormonal contraception and risk of endometrial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Endocr Relat Cancer. 2010;17(4):R263–R27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