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玄(343年—388年),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豫州刺史谢奕之子、太傅谢安之侄。 谢玄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早年为大司马桓温部将。太元二年(377年),为抵御前秦袭扰,谢安荐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他招募北来民众中的骁勇之士,组建训练一支精锐部队,号为“北府兵”。太元四年(379年),率兵击败前秦军的进攻,进号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淝水之战中,谢玄任前锋都督,先遣部将刘牢之率部夜袭洛涧,首战告捷。继而抓住战机,计诱前秦军后撤,乘势猛攻,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战果。太元九年(384年),率兵为前锋,乘胜开拓中原,先后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后因病改任左将军、会稽内史。 太元十三年(388年),谢玄去世,年四十六。获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献武” 。 1.淝水之战前秦方为什么会失败? 2.淝水之战牛晋方为什么会胜利? 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在人们的印象中由北向南一匡天下是容易模式,由南向北荡定赵魏是困难模式。但是并不是说统一了中原然后打江南就是平推就行了,苻坚其实是有前车之鉴的:魏武帝曹操。孙吴利用长江天险也打得曹操在赤壁败北,为什么孙刘联军能做到的事情,牛晋做不到?况且赤壁之战时南方尚未统一,孙吴只据有扬州交州二州。同样在苻坚之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金主完颜亮、甚至成吉思汗也都没有完成这件事。而历史上真正完成这件事的有西晋灭吴之战,后来的有杨隋灭陈之战、满清灭南明之战、本朝tz的渡江之战。相比而言其实淝水之战胜利的概率根本到不了十之七八,牛晋和前秦都只有五五分胜率,甚至前秦的胜率还要低一些。 但当时秦王苻坚是一心想要完成统一大业,野心勃勃,踌躇满志。他“下书悉发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然后才得到“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 略计兵仗精卒,可有九十七万,吾将躬先启行。薄伐南裔,于诸卿意何如? 淝水之战苻坚四十万号百万,就是这四十万中也不是全是打仗的士兵。而此前苻坚刚刚平定代国,多次穷兵黩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冬,苻坚集大臣于太极殿,商讨伐晋事宜:
反战派人数较多,多数前秦政局的重臣如权翼、石越、苻融等都表示反对,还有深受苻坚宠幸的道安、太子苻宏以及后宫宠妃张夫人等都试图说服其放弃此时伐晋的意图。这些反战派认为不可伐的理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东晋方面尚存的优势。1东晋皇帝未失其道,且朝廷尚有贤才。权翼就指出:“今晋道虽微,未闻丧德,君臣和睦,上下同心。谢安、桓冲,江表伟才,可谓晋有人焉。”石越也认为:“晋中宗,蕃王耳,夷夏之情,咸共推之,遗爱犹在于人。”对此苻融等皆以为然。 2东晋有长江天险以卫其地。石越在谏议中曰:“国有长江之险,朝无昏贰之畔。”太子宏也特意指出:“阻险长江,未可图也“ 而主战派的主要有苻坚以及阿谀奉承之人,另一个就是身居高官的少数民族人士,他们不是怀有复国之心就是抱有建国之欲,他们赞臣伐晋只是为了以战争制造混乱,为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创造机会。 至此前秦方人心不齐,打仗打得是什么,不仅仅是兵力和后勤,更打的是人心,人心的向背自然也反应出了兵力和后勤的比较。连相当于总司令的苻融都不赞成,这场仗怎么打?连接班人太子苻宏都不赞成,这场仗打有意思吗? 而在淝水之战调兵遣将之时,苻坚的表现就颇有意思了。首先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然后勉励姚苌说:”昔朕以龙骧建业,未尝轻以授人,卿其勉之!“这是什么意思呢?苻坚篡位谋反时当的就是龙骧将军,等于苻坚对姚苌说,我就是靠龙骧将军篡位起家的,因为这个原因我这个官职一直都没有给别人当,今天给你当了。这个就很迂阔了。这句话相当于公然鼓励谋反啊。 八月,戊午,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 而此时的鲜卑慕容氏已经开始公然谋划中兴之业。
至此,除非牛晋方瞎打自杀,基本上前秦方没有什么胜率了。 基本上史学界都认为苻坚谋牛晋是以司马晋灭孙吴之战为蓝本的,淝水之战只是苻坚383年一系列军事行动终极一战,广义上的淝水之战早就开打了。 晋车骑将军桓冲率众十万伐坚,遂攻襄阳。遣前将军刘波、冠军桓石虔、振威桓石民攻沔北诸城;辅国杨亮伐蜀,攻拔伍城,进攻涪城,龙骧胡彬攻下蔡;鹰扬郭铨攻武当;冲别将攻万岁城,拔之。坚大怒,遣其子征南睿及冠军慕容垂、左卫毛当率步骑五万救襄阳,扬武张崇救武当,后将军张蚝、步兵校尉姚苌救涪城。睿次新野,垂次邓城。王师败张崇于武当,掠二千余户而归。睿遣垂及骁骑石越为前锋,次于沔水。垂、越夜命三军人持十炬火,系炬于树枝,光照十数里中。冲惧,退还上明。张蚝出斜谷,杨亮亦引兵退归。 而至于其它答主所说的
牛晋方为什么胜利? 1.重建北府兵并牢牢掌控北府兵。北府兵重建于建元十三年。谢玄任南充刺史,徙军府于京口,在昔日郗鉴以北来流民为主体建成的一支军队的基础上,利用桓温庚戍土断的有利条件,再度招募北来流民中的劲勇和整编流民武装而成。 2.避前秦军精锐。移师上明。
由上述阐述看来,移师上明不仅是为了避免具有优势的前秦兵以保存实力,而且其地理位置更利于东晋对于上游的防御。 3.选用良将稳定军心。谢安、桓冲应当是这一时期东晋最重要的朝臣,他们都握有重兵,且有着很好的军事素养。谢安之弟谢玄长于“经国才略”;谢琰亦“有军国之用”;桓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能距捍疆场者”;还有大将刘牢之等,这些都是东晋的良将。 4.当时牛晋方谢安、桓冲和司马道子几方势力面对亡国灭种之战齐心合力。 总而言之,淝水之战前秦方失败的主要原因: 1.人心不齐,这里的人心包括庙堂之上决策者的人心,还包括民心向背。 2.灭国之战本来就很难打,而苻坚又是先是轻敌后是畏敌。 牛晋方胜利的主要原因: 1.双方实力相差并不悬殊,牛晋方牢牢掌握着经济优势,而在军队人数的劣势又不明显; 2.准备充分,高层内部利益一致。 偶然原因:苻融战死。 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如何评价谢玄?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当时的人是两者并称的,两者作为一南一北两个对立大国的执政,确实也有资格并称。 在面对前秦军事压力的时候,谢安有借口建立一支新的部队--北府兵。这支部队日后成为了朝廷对抗荆襄集团的唯一依靠。 淝水之战后,前秦崩溃,四分五裂。谢安趁机命令北府兵北伐。北伐刺激了朝廷的神经,让朝廷想起了桓温的所作所为,十分猜忌。谢安为此辞职交权,出镇广陵,不久病逝。 综合谢安一生的所作所为,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朝廷和桓氏的中间人的身份存在,直到建立了北府兵,淝水之战击退了前秦。此时,桓氏话事人的不断去世以及谢氏掌握了北府兵,桓氏与谢氏的势力此消彼长,谢氏反而成了朝廷的眼中钉。为了避嫌,谢安主动交出政权,出镇前线,直至病逝。 谢玄则是一员大将。他是谢安的兄长谢奕的儿子,比谢安小23岁。谢安在筹建北府兵的时候,就让谢玄来经办此事。谢玄也不负众望的完美完成了任务,不仅把北府兵打造成一支精兵,而且招募了刘牢之等日后名噪一时的大将。 谢安去世之后,谢玄失去了朝中的支持者,因此被朝廷明升暗降的方式夺走了北府兵的控制权。第二年便去世了,享年只有四十六岁。 总评谢玄文武兼备,立志挽救危亡,以图恢复。他创建的“北府兵”,能征善战,特别能吃苦耐劳,成为东晋最为精锐的武装力量。在淝水之战中,“北府兵”军阵严整,使秦主苻坚望而生畏,可见其强。 历代评价桓温: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王珣)当作黑头公。皆未易才也。 郗超:① 安(谢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② 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亦得其任,所以知之。 房玄龄:①建元之后,时政多虞,巨猾陆梁,权臣横恣。其有兼将相于中外,系存亡于社稷,负扆资之以端拱,凿井赖之以晏安者,其惟谢氏乎!……康乐才兼文武,志存匡济,淮肥之役,勍寇望之而土崩;涡颍之师,中州应之而席卷。方欲西平巩洛,北定幽燕,庙算有遗,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拊其遗文,经纶远矣。 ②伟哉献武,功宣授斧。克翦凶渠,几清中宇。 王勃: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罗隐:隋邸旧僚推谢掾,汉廷高议得相如。 余知古:温(桓温)在镇三十年,参佐习凿齿、袁宏、谢安、王坦之、孙盛、孟嘉、王珣、罗友、郗超、伏滔、谢奕、顾恺之、王子猷(王徽之)、谢玄、罗含、范汪、郝隆、车胤、韩康等,皆海内奇士,伏其知人。 李儇:谢玄破苻坚于淝水,裴度平元济(吴元济)于淮西,未必儒臣不如武将! 孙元晏:百万兵来逼合肥,谢玄为将统雄师。旌旗首尾千馀里,浑不消他一局棋。 耶律昭:昭闻古之名将,安边立功,在德不在众,故谢玄以八千破苻坚十万,休格(耶律休哥)以五队败曹彬十万,良由恩结士心,得其死力也。 何去非:古之人有以众而败,有以寡而胜者,王寻、王邑以百万而败于三千之光武(刘秀),曹公(曹操)以八十万而败于三万之周瑜,苻坚以百万而败于八千之谢玄是也。 张预:孙子曰:“择人而任之。”玄之使才,各当其任。又曰:“夺其所爱则听。”玄向留城而解彭城之围。又曰:“乱而取之。”玄因符坚阵乱而决战破之是也。 司马光:晋室既衰,中原云扰,刘石慕容之辈,弥漫河洛,蟠据岱华,宫阙芜没,陵庙隳焚。元帝(司马睿)以宗室疎属,遁居江表,天下士民有思晋者,皆裹粮而归之,国于荆扬之间,子孙相承不绝如线。独明帝(司马绍)英武,克清大憝,不幸享国不永,自余孱弱孤危,外陵内叛,寄命于虎狼之口,几遇吞食者数矣,然卒能保其位号宗庙血食百有余年,何者?王导、卞壸、温峤、陶侃、谢安、谢幼度(谢玄)为之臣也,群贤既没,使道子(司马道子)、元显(司马元显)之徒辅之,败亡不亦宜乎? 吕祖谦:晋之始也,敌国云扰,强臣专制,上下惴恐,如处积薪之上而火将燃者,故君无骄泰之失,而臣下自以危亡为忧,是以内虽王敦、苏峻反叛相寻,桓温擅权废立,外则石氏之兵三至江上,苻坚淝水之役,江东几至不保。然当时人主恐惧于上,而王导、温峤、陶侃、谢安、谢玄之徒足以尽其力,故至危而复安,将亡而复存也。 董颖:那复谢玄将淝水,政烦汲黯守淮阳。 徐钧:战败苻坚百万兵,晋家宗社赖而存。当时若使玄犹在,国祚桓玄未可吞。 陈元靓:谢庭之内,玉树森然。宏材秘畧,惟安与玄。却秦扶晋,擒融遁坚。会稽兖海,令文言遐传。 孙原贞:夫兵贵精不贵多,昔周瑜破曹操于赤壁、谢玄破苻坚于合淝、李靖于定襄破突厥、于阴山破颉利,斯皆以少击众。
王世贞:淝水之胜,虽曰有天幸,而玄之善用兵,亦自有以制之。苻氏灭国十余,拥百万之众,平襄而后,气噉江左。独玄以北府偏师,踯躅当锋,覆师斩将者,至再三,其胆力当何如哉。苻氏之乱,玄乘胜比讨,而乃使刘牢之应丕(苻丕)而战慕容垂,人皆咎为失策吾以为未为失也。……是故一败而不复振。玄病因之。岂非天哉。 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 王夫之:弗待有建威销萌、卫社稷、安生民之大臣,如刘弘、陶侃、谢玄、檀道济、沈庆之之流也。 蔡东藩:秦兵横行江淮,连破名城,迭擒晋将,至三阿一役,彭超俱难,屡战屡败,仅以身免,此可见师劳力疲,不堪久用。秦之转盛为衰,已见一斑,非谢玄之果能无敌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