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衣节的来历及传说4

 钟家台 2019-10-29

传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往往能从史籍中找到根据。据考证,送寒衣之俗最早可追溯至周代。而把此俗用节日形式固定下来,且把农历十月一定为寒衣节,则始于宋代。

人们在加衣避寒的同时,还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宋代寒衣节的习俗主要有两个方面

授衣和烧衣

1所谓授衣——即皇帝向文武官员赏赐棉衣,以示关怀。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十月一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锦袄三日。”吕希哲的《岁时杂记》也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

2、烧衣——即为逝者备好御寒的衣物,拿到坟前烧掉。《东京梦华录》中曾这样描写京城开封(汴梁)十月一送寒衣的情景: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从中可见当时人们对送寒衣一事十分重视。在寒衣节到来前,冥衣店便备好祭祀用的衣服鞋帽,供人们在十月一这天烧献故人。

到了明代,送寒衣的习俗进一步发展,寒衣也更加丰富多彩。

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对当时京城寒衣节的情况做了详细记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

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当时送寒衣也十分讲究,不但衣服有一定的规格尺寸,还要在上面郑重地写上故人的名字、辈分。

送的时候也有一定的规矩

1、亡故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纸剪成。

2、新亡者的寒衣则需用白纸裁剪。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给新亡者送寒衣时,还要大哭一场,女人哭十九声,男人哭十一声。

此外,寒衣必须烧得干干净净。据说有一点没烧尽,亡者也无法取走。

清代的寒衣节基本沿用明代的旧俗,如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说:“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在规模和所送物品上,较前更为讲究,不但送衣服,还送钞票。如在北京地区,每年十月一以前人们就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买回家后再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印上牡丹、菊花、蝴蝶等各种颜色的图案,有的还把寒衣纸剪成衣裤状。

寒衣做好后,再装进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然后拿到墓前焚烧。还有的富人请冥衣铺裱糊一些皮袄、皮裤、皮帽等高级冬装。但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由此可见,清代人送寒衣,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送寒衣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它也体现了敬老爱老和重视亲情的优良民族传统,因而直到今天,仍在我国民间流行。

人们在这项民俗活动中,希望逝去的亲人即使“地下不胜寒”,也“胜似在人间”,永无冻馁之忧,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及美好愿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