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王秀一族王氏,在明代已经是名门望族。 王秀的爹王让,家道殷富,所以王秀在小时候,也就是启蒙时,便“英敏博学,尤善文辞。” 可见,从古至今,家境好的主儿,都把读书放第一位。 1510年(正德五年),王秀中了举人,四年后,又中了进士,“敕授文林郎”,做官了。 他的第一任官职,是陕西长安县知县。到任那天,刚刚下车,他就忙着接见地当耆老,询问民间疾苦。不久,就颁令:禁止手下吏役出入豪门。有效刹住了外人公然私谒官吏,滋生腐败的歪风,此举即使在当今,也颇有借鉴意义。 在他到任之前,长安县境内的税赋极其不公,“多有逋逃。” 王秀上任后,执法公正,“百姓完课无滞后者。”,也就是说,在王秀任内,百姓们对官方的号召,无不主动接受并乐于实施。 有一次,上头下来文件,要求长安县加征粮食1000石运往甘肃。 王秀立马上诉了域内情况,据理力争,最终说服上头解除了这项加征任务,为当地老百姓免除了这项额外负担。 因政绩卓异,王秀被得到了提拔,升为广东道监察御史。在这个任上,王秀“胆儿”更肥,“弹劾不避权贵”,竟然还弹劾了一位大官——吏部尚书。 这位尚书大人,在广东乡试中营私舞弊,让自己的几位子侄中举,被王秀举报后,得到了应有的处罚。此举得到广大士民交口称赞。
后来,王秀又历任山西、浙江、湖广、河南巡按,并巡盐两淮。 他任山西省巡按时间最长。在这个位置上,他呆了20多年。这期间,查办了许多贪官污吏,被誉为“铁面无私”;铲除恶霸——打黑除恶更是不遗余力;从政办案公正妥当,“颇有政声”。 任浙江巡按期间,有一次,一位郡守慑于他的威望,在迎接他时竟然战战兢兢,望尘下拜。王秀对他的举动非常厌恶,嗤之以鼻,道:“人有欲则无刚。” 果然,不久便查实此人“贪弊不堪”,最终将他依法处置。 后来,王秀转任江西南康府知府,直到“退休”。 王秀去世后,被诰授“奉直大夫”,又累授“中宪大夫”。王秀的墓在莱是城西于家店村前。城内则有两个牌坊,其中一全的匾额为“金榜传芳”。这个牌坊的位置就在今莱阳城旌旗路市政府门东,在民国二十年被损毁;另一牌坊匾额为“文魁”,在清初就已废了,具体位置不详。 王秀一脉世代“簪缨不绝”,崇祯年间又有王丕修成进士;清代乾隆年间,又有王铤、王应申父子成进士(迁居城郊西至泊)。至清末,其家族共有进士4人举人4人、贡生4人,庠生45人,享誉四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