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肯定存在脑子里,再深究一下,在脑子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组织起来的呢?根据最新的脑科学研究,记忆藏在神经元之中。人脑中有1000多亿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存储一小片信息,类似电脑中存储一个字符。而这些神经元互相连接(神经纤维),就像蜘蛛网一样。 我们要回忆一件事,本质上是调动各个神经元,让他们把信息汇集起来,通过神经纤维,组成一个大的信息块。 是不是太烧脑了?举个例子,假设小A要解方程,看到题目以后,他开始思考。 1.首先判断出来,这是二元一次方程,这个结论存储在神经元A。 2.神经元A发出信号:谁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神经元B、神经元C、神经元D一起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太开心]。 4.B、C、D把他们存储的解法传给A。 5.A看了B的方法,你只能解一元方程,滚!看了C的信息,你再说一级方程式赛车的事,滚! 6.最后A看到D的回答,小伙子,找的就是你! 7.D马上开始工作,但是解二元一次方程好几种技巧,D又找来E、F、G,根据题目的需要,选择最省事的解法。 8.D圆满完成任务,把数据传给神经元A。 他提到的神经突出,就是用来神经元信号的关键位置,把它当成开关大门就行了。 记忆的真相2: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进化了千万年,人类始终保留着原始本能:就是让自己活下去。为了这个目标,大脑会尽量节约资源。因此它把记忆分成两种: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类比一下,短期记忆是电脑的内存,临时使用,过一段时间就覆盖掉了;而长期记忆是硬盘,永久保存在大脑中。再举一个现实的例子: 1.今天上午我要去理发,这就是短期记忆,大脑认为他不太重要。如果有朋友请我吃大闸蟹,我一激动,就把理发的事情抛之脑后了。 2.炒菜的时候,热油溅到手上很疼,大脑认为很重要,因为影响到个人安全了,所以会收入长期记忆,无论什么时候,都会记得这个事。 这里就出现了悖论:学校教的知识,无论解方程、成语、英文单词,在大脑看来都无关紧要,因为这些都不会威胁生命。 为什么我经常说:学习是反人性的,是痛苦的,原理就在这儿。那么怎么把短期记忆,放到长期记忆呢? 记忆的真相3:检查员海马体为什么进入长期记忆那么难呢?因为我们接触的信息量太大了,有科学家推测,如果把我们看到、听到、想到的事情都长期记忆,用不了1小时,大脑就会死机。 可以想一下,你正在看这条微博,文字都记住;边上还有广告也记下来;然后又接了个电话记下来;孩子跑过来找东西记下来...其实我们每分每秒都接触大量信息,都记住是不可能的。 这时,就需要一个“检查员”来判断,哪条很重要,保存到长期记忆;哪条没什么用,直接放弃。这个检查员就是海马体。位于耳朵深处,直径1厘米、长度5厘米左右。 为什么叫海马体呢?因为他的形状像很像小海马,所以科学家风趣的命名它为海马体。只有被他判定为非常重要,才会存进长期记忆,除了生死存亡的事情(大部分是肉体伤害),其他的都不会一次通过。 举个例子,我们以为英语单词很重要;可是在海马体看来:什么玩意,即使完全不会,也不危及生命,所以不重要,不予通过[衰]。 那问题来了,怎么才能搞定检查员呢? 记忆的真相4:搞定海马体在海马体看来,怎么都记不住是正常的,因为根本没必要。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需要记住“无用”的东西。经过科学家研究,海马体有自己的原则,我们按照原则办事即可。 1.反复记忆。如果一件事反复出现,海马体就会提高警惕:这个东西怎么总让我看到,应该很重要,我留意一下;怎么又来了,看来的确重要,放到长期记忆里吧。 2.充分联想。海马体也会徇私舞弊,如果你把知识和生存结合起来,更容易记住。比如“Do some showing”,记成“都他妈馊了”,海马体一看:哇这是吃的,很重要,记下来。 3.肉体感觉。海马体对肉体刺激最积极,所以要幻想一些场景,比如做错了一道题,被老爸揍了一顿,印象就是深刻。 4.集中记忆。一段时间只记忆一两件事,海马体会重视他们。如果一下子冲进来七八个知识点,海马体就蒙圈了,统统不予录用[衰] 记忆的真相5:记忆曲线海马体也没有那么绝情,他为短期记忆提供了缓冲,这个缓冲就是记忆曲线。根据德国科学家研究: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幅衰减。大概的比例是: 1.半小时后,记忆保留50%左右。 2.一小时后,记忆保留44%左右 3.一天后,记忆保留33%左右 4.六天后,记忆保留25%左右 5.一个月后,记忆保留20%左右 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在初期衰减的最快,因此要让孩子及时复习,及时巩固。除非个别神童,大部分孩子都遵守这个规律。 所以放学后做作业,是非常科学的,学校设置周考、月考也很正确,必须这样,才能通过海马体的检查,成为长期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