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大多合肥人忽略的撮造山巷,50块吃遍一条街,爽得一批!

 alayavijnana 2019-10-29

说合肥没有啥文化底蕴,我是不服气的,别的不说,光是老城区的大街小巷,还依旧保留着它们古老的名称。

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三国时期的古战场。昨天说到的让张辽威名远扬的“逍遥津”,如今已经是是一座有着汉代特色的开放式公园。而当年曹操点将练兵的教弩台,则留下了如今名字极具三国特色的“操兵巷”、“撮造山巷”
淮河路步行街,算是合肥人以及外地游客逛得最多的一条街。但是大家平时逛吃的大多都是主街道,却很少去到位于步行街北边大概100多米的撮造山巷。

偶尔去一次才发现,这条仅仅287米的巷子,居然也是个卧虎藏龙的地儿!


虽然不长,但巷子两边的门面并不少,楼上就是居民楼。不同于步行街的喧闹,撮造山巷的傍晚相对安静。

秋天的撮造山巷,已经是满眼化不开的浓郁秋意,花开的正好。

△ 李鸿章家族故居


这座老宅院依旧保留着明清风格的建筑,是晚清名臣李鸿章家族的故居,常称作“李府”。当年,李家的豪宅大院可以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而撮造山巷就在李府后院的位置。

路边的店多是开了好几年的老店面,走进去往往别有洞天。没有花式迎客的呼喊,也没有促销打折的招牌,是小巷所特有的文化。



这条短短的巷子,集合了一切老社区该有的配置:小卖部、理发店、干洗店、补衣服的...当然,更不缺各种美食
这儿的小店,在这里扎根发芽。它们既是附近居民们解决三餐的快捷途径,也是经得起试炼的美食遗珠。


得味拉面

藏在巷子里的宝藏牛肉面馆



在小巷子里找美食,好吃的一般都是看起来毫不起眼,环境甚至还有一点点杂乱的老店,撮造山巷上的店大多都是如此,其貌不扬却金玉其中。

一跟朋友说我要来撮造山巷,他立刻就跟我推荐了这家面馆,说是一点不比那些有名气的店差。



初步审视了一圈,面是老板自己手工拉的,水饺是老板娘自己包的,汤底是牛骨每天现熬,连猪蹄等卤菜也是老板亲自卤的...嗯,味道基本上是稳了!
汤头看起来有点油,吮上一口却是特别鲜美,面条筋道有嚼劲,软硬也适中。总而言之,这是一家你会希望他开在你家楼下的牛肉面馆。
即使肥肠属于“下水”,许多人嗤之以鼻,但只有懂的人才会对这正宗的一口肥肠钟情,浸在红油汤里,咬起来又软又韧,会爆汤汁。


赵氏麻辣烫

10次路过能错过9次,人气却很高




没有门面,只有小小的一扇门,连招牌都藏在门里。在这条巷子上来来回回溜达三遍之后,我无意中一扭头才看到它。

进去一看才发现别有洞天,规模并不算小。两间门面打通成一间,有四人桌也有长形“吧台”。


冰柜货架上是各色各式的食材,全部摆放得整整齐齐,一眼可见的新鲜干净,强迫症患者看了都觉得赏心悦目。

食客挑选好了食材,自己去后厨房结账。各类食材在下麻辣烫的师傅手中,三五下就初步处理好,编了号码排着队等待下锅。记好自己的号码牌就行,好了之后师傅会贴心地端到你面前。

汤喝到嘴里,麻辣鲜香之余,却又十分清爽,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各类食材也保持着最好看的样子和最佳的口感,不会像有些麻辣烫煮好后食材已经面目全非。

下塘烧饼

比脸还大,一个能扫饱




既做牛肉汤、牛肉面,也卖手工饼的小店,毕竟牛肉粉丝汤跟饼子是绝配。

4块一个的烧饼,比脸大得多。这家的饼跟别家的有所不同,用的老面发酵,肉馅也挺足,外脆里香,再让阿姨给你抹上独家配制的辣椒酱,香的嘞...一个就能管饱。



还有这些...



△ 糍粑

△ 龙骨


当你顺着这条修修补补的巷子一路向前,各式各样食物的辛香穿鼻而来,那一口熟悉的市井烟火气,总还是原来的配方,原来的味道


撮造山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老城区小巷、步行街附近的住宅区、学校、市井美食...互不打扰相安无事,很有种大俗大雅的特意美感。


相比起步行街的吵吵闹闹,这里更显得从容不迫、不慌不乱。市井的喧嚣,让人更感到生活的真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