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尊重,不能仅仅在口头上

 庄子吴松柏阅读 2019-10-29

尊重这个词是可以写出来的,可以用文字来解释的,但尊重这个词的内涵是否能够被人们真正变成行动,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父母的,明明知道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明明知道教育孩子也是为了孩子更好,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将尊重的内涵贯穿到日常的实际活动中去,而是常常站在家长的立场来审视孩子的一言一行,甚至是高高在上来批评孩子指责孩子,根本就不顾及孩子的自尊与感受。孩子一旦犯错了,家长就迫不及待地跑过去狠狠地尅了孩子一顿,训得孩子伤心难过。好像只有这样做了,自己才算尽职了,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家长。作为家长是否认真思考过: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让孩子接受家长的教育与引导,是要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接受家长的教育与引导,而不是让孩子只是当一个信息接收器。再说,家长只是一味的大道理教育、训斥,尽管出发点是好是,尽管是想帮助孩子进步,但这种缺乏足够尊重的方式,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的选择,顶多只是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并不能引导孩子去思考自己为什么会错,该如何去改正错误;只觉得你是家长,你批评我,我得听话,仅此而已。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如果当父母的,如果真正将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来尊重,既承认他的独特性,也悦纳他的不足与缺点,本着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原则来面对孩子犯错。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比较合适呢?也许这个当父母的首先得了解孩子,知道孩子最近的状况,知道孩子好与不足,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孩子能够接受的角度来与孩子沟通,前提是尊重孩子,而不是抱着一种批评的方式来面对孩子。如果父母能够以这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父母的那份尊重,更能够感受到父母的那份用心与贴心,在这样的父母的教育与帮助下的孩子不想进步都挺难的。

    问题是当下的那些当父母的,其实也知道这个道理,也知道要尊重孩子,可是到了面对孩子的出现问题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就忍不住生气,就忍不住想发火,就忍不住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往往缺乏对孩子足够的尊重,缺乏足够的耐心。试想一下,作为父母的大人都无法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多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又怎么可能指望他的孩子能够有一个本质性的改变与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