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最早形成于隋唐时期,打破了世袭制度的垄断。在科举制度出现后,民间流便传出这样一首诗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说法。可以说在古代封建社会,科举便是一个出生贫寒之人唯一的出路了。当然,还有一条那就是起义造反。可是往往数百年来才有那么一两个成功的。 可是尽管风险极大,但是却依旧有人前仆后继的往上冒。特别的在社会动荡不安的乱世,起义军层出不穷。在历史上便有一位屡次科考落榜的秀才,最后干脆就操刀造反了。说起来这位还是位历史名人,尤其是他在造反前写下的一首诗,已经成了后世很多造反者的宣扬。 此人便是曾号称“冲天大将军”的黄巢,黄巢生于820年,他和很多贫民起义者不同。黄巢家中世代都是大商贩,以贩卖私烟为主业,几代下来积累了十分殷实的家底。黄巢年少时便十分聪慧,少有诗才。且文物相通,连剑术和马术也十分的精熟。 然而在古代封建社会,只有当官才是正儿八经的出路。家里无论再有钱都不如出一个九品芝麻官来的光荣。黄巢年少时便富有诗才,家中也期望黄巢能在科考中脱颖而出,然而黄巢成年之后曾数次应试进士科,但皆名落孙山。 恰逢社稷昏庸,民间怨声四起。于是黄巢满怀愤恨的写下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后便离开了长安,继承祖业成为盐帮首领。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黄巢的野心已经是昭然若现: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乾符元年(874年),全国各地连年发生水旱灾,河南最为严重,麦才半收,秋季的庄稼几乎没有。各州县又不上言灾情,致使“百姓流殍,无处控诉”。一些受灾地严重的地方百姓几乎是易子而食,可以说是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 反正造反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而不造反则必然被饿死。于是濮阳的私盐贩子王仙芝与尚君长等聚众数千人在长垣县揭竿而起。先后攻陷了曹州、濮州和郓州等地,声势大涨。民间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乾符二年(875年)六月之时,黄巢与兄侄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成为了反叛军中的一员。起义军声势浩大,四方百姓听闻了这支起义军的出现,无不拍手叫好。争先投奔义军,数月之间,便已聚众数万人。 乾符三年(876年),黄巢利用有利时机吗,进兵河南,迅速攻占阳翟、郏城等八县之地。王仙芝遂率领义军猛攻汝州城,全歼官军,占领汝州。之后又合军攻打隋州,抓获了刺史。半年时间里迅速发展到30万人。 乾符四年(877年)王仙芝不慎被官军所杀,王仙芝死后众将推黄巢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掌权后的黄巢顺风顺水,一度兵围广州,攻占洛阳,兵进长安。(880年)十二月十二日,黄巢进入太清宫。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 然而在当了4年的皇帝后,被被昔日的部下朱温大败。手下部将纷纷投敌。黄巢退败时也死于部下之手,至此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
|
来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