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一群封建守旧的人将国家弄得乱糟糟的。等到沿海大门被武力打开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于是,他们招募了一群平均年龄只有15岁的少年,扛起振兴一片空白的海防事业的重担。
这些从小学习“八股文”的少年,突然要用英语学航海知识,用法语学自然科学,教材也全是英法原版。
他们鲜少有放假休息的时间,一年365天中有349天都在学习。不到20岁,他们便学会现在大学四年才能学完的高难度课程。
他们每三个月,就要进行一次小考。如果考了三次三等,就会被学校除名。第一届,制造业招了105个学生,最后只剩39个毕业,淘汰率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
这些人最后的命运怎样?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突然意识到“蛮夷之邦”的技术实力。于是,当初清政府想向英国购买军舰,结果英方要求拥有实际控制权,美其名曰“英中联合舰队”。
清政府当然不会同意,结果英方却在这件事情上耍无赖。在威逼利诱之下,清政府莫名其妙地赔偿英国官员劳务费。
西方国家还嘲笑中国就算拥有了军舰,也会形同虚设,无一人有能力开。
得此教训,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决定自己在福建兴办海军机构,它将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海军基地,一个集自主造船、海军训练和军舰调度于一身的多元机构。
造船设备花大价钱来买就可以,但海军人才上哪里找呢?当时连见过现代蒸汽船的人都寥寥可数。为了培育人才,左宗棠组织设立了一所有规模的新式学堂,取名为“求是堂艺局”,后更名为“船政学堂”。
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教习都是从外国花重金聘请回来的外教。它的外教规模是我们现在很多家长梦寐以求的。

可等到学堂招生时,人们却不以为然,甚至将它视为是没出路的地方。
学堂主要学的是洋文和造船,要是想科举,显得毫无帮助。于是,为了吸引考生,新学堂一再放宽招生条件,不问家庭背景,只招收“颖悟少年”和“粗通文字子弟”,完全没有功名的要求。最诱人的是,考上学堂的学子非但不收学费,还会给予丰厚补贴。
依照新学堂的入学章程,只要能够考取新学,不但读书、吃住、看病费用全免,制服、书籍、簿册全由学校提供,每月还能得到四两银贴补家用,成绩一等的更有十两银子的嘉奖。

当时学堂的外国教习
尽管条件优渥,但在科举盛行的背景下,报考人数仍寥寥无几,而且大多都是家境贫寒的子弟,其中就包括当时年仅14岁的严复。
那一年,他的父亲突然病故,整个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陷入困境。原本正准备考取功名的严复,不得不选择放弃。
1866年12月23日,少年严复参加了学堂的招生考试。经过笔试和面试,严复顺利考取第一名,重新开启他的求学之路。在当时,不学传统国学而去上新式学堂是一件非常没面子的事情,严复及其他学堂子弟因此还受到了别人百般嘲讽。
学堂正式开学后,校舍还未建成,校方临时借了城南一座寺庙的空房来做教室。为解决学生和外教之间的语言隔阂,学堂还在福建四处搜罗懂得外文的人才。
就这样,学生们就在暮鼓晨钟的古庙里,开始苦练外文发音和文法。那个年代,他们连纸质的词典都没有,只好一遍遍誊抄外教在黑板上写下的笔记。
为此,时任船政正监督的日意格带领法国教习连夜加班,以最短的时间编写出法文版《福州船政学堂常用技术词典》。
有了工具书后,学堂的孩子们才开始认识那些如天书一般的专业词汇。后来有一位船政学堂的老师在他的述职报告中记载:“我看到一些年轻人只是上四天课,就显示了他们极为敏捷的智力,八天以后,他们流利地拼读各种单词,在石板上写出所有的字母。无疑六个星期后,他们都会拼读,还有好些人还将会书写。”学堂的课程十分广泛,相当于我们在中学时期就要学完比大学四年还要多得多的课程。比如前学堂制造专业的学生要掌握船舶和轮机的制造,必须学习法文、数学、物理和机械学,以及专业实践课等等
而后学堂的驾驶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英语、数学外,还要学习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和地理等。
除了学习近代科学知识之外,他们还要学习传统文化,内容包括孝经、诗、书、礼、易。虽说每天只用六个小时左右在上学,但他们私下的时间也是在自己的房间里拼命学习写作业。根据校规,学生每年在学校349天,只有端午、中秋、春节可有几天假期回家探亲。每逢星期日学生可出校放风。等到召集号一响就要立马赶回,超过15分钟记一次过,超过一小时便要被勒令退学。当时学堂的校规更是相当严苛。他们每三个月,就要进行一次小考。如果考了三次三等,就会被除名。第一届制造业招了105个学生,最后只剩39个毕业。驾驶专业的100个人,只剩33个毕业生。在接下来两三年中,这所学堂已培育出三届共93位造船和驾驶专业毕业生。船政学子们首次登上中国历史舞台,是1874年的日本侵台事件。当时日本趁机入侵中国台湾,沈葆桢带领船政学子驾驶第一支中国蒸汽舰队,投身到保卫国家疆土的战场,使日本首次武力犯台失败。在这之后,沈葆桢又以兴办船政的开放性思维建设开发中国台湾,在很短时间内推行一系列国防、行政、经济、文化政策。他们在绘制新式地图、矿产开发、电话电报等方面施展身手。毫无疑问,这些学生是聪明、勤奋、刻苦的。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但凭借学堂上的知识还远不能造出军舰来救国。要知道,世界各国正在开展造军舰的比拼。1876年,30名船政学生历经40天的远洋航行,抵达法国马赛。按照原先的安排,他们被分成两拨:一拨18人留在法国,另一拨12人前往英国。
这当中,18名留法学生被送到了法国中部、西北部、东南部的各种高等技术学校。完成学业后,几位学子又被送到欧洲其他国家的船厂和兵工厂,学习考察新式船身、轮机、军工装备和全新的生产方式。学习造船的同时,日后成为中国近代军舰制造鼻祖的魏瀚还以浓厚的兴趣攻读了法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欧洲法学博士。而精通法语的陈季同,到法国后没有学习造船或轮机,而是来到巴黎自由政治学堂研读“公法律例”。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将成为中国近代史通晓法文、拉丁文、英文和德文的外交官。以魏瀚带头主持设计监造了中国人自主制造的全钢甲战舰“龙威”号。这艘战舰的各项技术参数在当时世界同类战舰中居中上水平,堪称近代中国自造军舰的巅峰之作。“龙威”号不久改名为“平远”号,划拨刚刚成立的北洋海军。在六年后的中日甲午海战中,它的钢甲防护和作战性能重创了日舰松岛号。尽管一艘艘中国自主监造的军舰做出来了,但迎接他们的并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各种质疑和讽刺。满朝文武大臣都认为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在海军身上。因为当时的清朝仍是处于僵固老化的状态,如果不是科举出仕,很难施展壮志。比如严复就因为没有任何功名和背景,未能成为海军军官,只能到北洋水师学堂当一个教习。而这也让他暂时逃过一劫,没有像昔日同窗好友那样战死在海上。甲午战争惨败后,迂腐的人将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到北洋海军身上。迫于朝野压力,朝廷裁撤了海军衙门和海军学堂,甲午战场幸存海军军官被一一革职,遣回原籍,他们成为众矢之的,人人得以口诛笔伐。逃过一劫的严复深知这次战败并不是败在武器装备上,而是输在了整个国策上。于是,严复奋笔疾书,后来,他翻译的《天演论》成为了中国近代的启蒙著作,影响了一批中国人。这些寒窗苦读的学子,他们为了学习科学拼尽全力,不曾想却是在为一个腐朽王朝而奋斗。庆幸的是,他们身上那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仍感召着世人.....参考资料:
(美)本杰明·史华慈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