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塑家 | 丁浩

 bill9888 2019-10-29


丁浩

山东诸城人

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

现任教于武汉工程大学

为丁浩同道写几句

一个艺术家的潜力不仅在于其扎实的功底,更在于其人文理想以及对万物之敏感而表现出的创新力。青年雕塑家丁浩便具备这样的禀赋:学院坚实的基础训练使他在传统的技法中悟得前人对自然的认识与表达。然而那传统艺术中的构成为他寻找新的艺术语言提供了资源并激发灵感。他在现实的建筑结构和诗意的遥想中重新建构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空间,在木雕的思维和钢质焊接的材料特性中探求形式与内容相协调的视觉样式。从内容上讲他在追问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艺术创造上讲他试图在雕塑的既有法则中找到新的规律,诸如对体积的拓展,对空间的重塑,对材料美学价值的再发现。总之这是可贵而有意义的求索。

文/吴为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雕塑院院长,著名雕塑艺术家)


▲《你看到的只是想被看到的》,2016年

▲《切割》,尺寸可变,铁,2016年

▲《存在方式》,150×40×35cm,竹,2015年

▲《非对称平衡》,120×100×70cm,不锈钢,2015年

▲《进化》,140×50×50cm,不锈钢,2015年


▲《极》,43×44×245cm,竹,2015年

方振宁寄语

我是在央美设计楼的一次公共空间中的展览上,偶然看到了丁浩的木质作品“通天塔”,这是一件充满想象力的、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

我们被无数的细节所吸引,当我们退到一定的距离,又会感到它是非现实的存在。他精心用木条和木片、且用手工粘合出来的看上去非常复杂的结构,违反了物理逻辑,挑战了木质的物理承受力。

而让丁浩的许多作品脱颖而出的原因,可能就是他的作品充满乌托邦色彩。艺术创造的原动力来自想象力,她也是艺术得以经久不衰延续的主要原因,丁浩的作品正是基于想象力创造的天空之城 。它之所以很深的留在观者的记忆中,正是因为它好像在现实和想象之间来回走动。

文/方振宁(著名独立策展人,艺术家,批评家,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通天塔》,30×30×180cm,铁,2016年

▲《通天塔》,300×50×50cm,木、竹,2015年

▲《通天塔》,70×70×650cm,木、竹,2015年

▲《筑城》,1200×1190×456cm,钢铁、防腐木,2015年

▲《炫城》,33×72×95cm,黄金、椴木,2015年

萧煌评论作品

丁浩的作品既为现代建筑模型,又似一种概念上的雕塑创造,不仅表现为功能、结构、技术、材料等物质方面的综合承载,更是建筑观念、现代人文审美等精神的延展,以建筑艺术的形式语言, 形成多维几何结构的体量。他的艺术语言特性以线性系统来描述结构的振动与可弹塑性,在规则的限度与自由的想象舒展中,结构扩张时其恢复力与位移不再是线性的,我们能感受到阻力与速度,叠加与层差,应力与位移,元素与整体......形成一种关于社会文明的复合型弹塑结构,并拓展为无限自由度体系下的思维共振,其振动是在非线性体系下,关于工业文明与科技力量在当下生活变革中所引发的自我性反思。

《通天塔》系列作品在天地之间的无限延伸,触及了事物两极的思考方式。当我们在现代科技文明成果的喜悦中,不断在强调科技进步、工业发展等外在的物质因素。我们可以从现代建筑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中不难发现建筑野心的现代形式变异,在客观上这些自然是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巨变的结果,但同时也是物质文明极度发达与演绎后,精神文明被强大的物质力量所隔离和扭曲的现状。而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已然被这种形式的观念建构为另一种冷性的技术美学。丁浩选择形式的观念,创造了这个特定时代的建筑物语,也是精神旋构之上的逆性解说。由此,在丁浩的艺术形式语言中,不仅传达了东方传统美学下的人本温度,同时以其“形式与内容”的二元美学体系转述当下人类社会的存在忧思。

文/萧煌(独立策展人,北京保利艺术中心特邀策展人)

▲《安得广厦》,152×40×45cm,竹,2015年

▲《城》,63×93×97cm,紫光檀、柚木,2015年

▲《平川出逸阁》,160×60×62cm,紫光檀、非洲柚木,2014年

▲《浮城》,245×50×50cm,木,2013年

▲《地平线》,202×44×60cm,木,2013年

矢志不渝者——丁浩

在我的研究生中,丁浩是最勤奋的一个。在研究生入学考试那一年也未停止参加学术活动,且多次获奖。其作品《清明下河图》令人印象深刻。以既现实又超现实的艺术语言震撼了观者的心灵。随后的废弃枕木系列作品以极大的同情心关注着时代之变迁过程中之中国人之心灵感受,中国人之奋发努力以及时间的逝去予人带来之强烈的怀旧之情。在此阶段的创作过程中同时开始了他至今反复运用之复杂的木条组合系列。沉重的枕木加上连续长时间的木质粘结创作,令其腰间盘受损。《通天塔》《问道山水》《地平线》等一批佳作源源呈现于世人面前。身体的病痛并未击倒他的创作意志。他的创作多样,皆源于他对现实的感受,亦源于他对中西文化之深入思考。精神上的健康是其面对困难而无惧色的保障。在年轻学子之中当属参展频率最高行列中之一分子。目前丁浩已毕业并任教于大学的雕塑造型专业,对于新的创作理念及方法仍勇于实践,近日又发来金属等材质的创作新作,令人欣然。相信丁浩在其一生的创作道路上必获更大的自由且感动观者,如《通天塔》上之空气的颤动,跌宕多姿,豪迈昭彰。祝愿作为矢志不渝者的丁浩永葆其志,佳作连连。

文/萧立(著名雕塑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木雕工作室负责人)

▲《潇湘濛濛》,140×40×21cm,紫光檀、非洲柚木,2014年


▲《问道山水系列1》,22.5×8×61cm,玻璃钢,2013年


▲《问道山水系列2》,24×9×60cm,木,2013年


▲《问道山水系列3》,24×9×60cm,木,2013年


▲《问道山水系列8》,27×9×60cm,木,2013年

▲《问道山水系列9》,26.5×9×70cm,木,2013年


▲《问道山水系列10》,24×9×90cm,木,2013年


▲《问道山水系列11》,27×9×74cm,木,2013年


▲《问道山水系列12》,27×9×74cm,木,2013年


▲《问道山水6》,铸铜,23×10×30cm,2013年

▲《问道山水13》,铸铜,43×19×40cm,2013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