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在家里做完家务或者是考试优秀的时候,家长就会自觉奖励孩子,孩子也会觉得只要我做的好,爸爸妈妈就会给我很多钱。 在很多时候,父母告诉孩子,只要你学习成绩好,或者是把家务做好,我就会给你钱来激励孩子,这些都是极为常见的做法。很多研究表明,家长的这种是不对的。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会一时兴起的好好表现,但是这种做法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不能从根本激起孩子的兴趣,过了一段时候后,孩子可能会索取的更多。 金钱奖励是弊大于利的,家长用金钱作为奖励是解决不了孩子学习问题,还是学习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这样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一定有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想学习,这两种做法效果也是完全不同,金钱奖励总有一天会让孩子失去兴趣,那个时候你还要拿什么去奖励呢?
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那要不要用钱来奖励孩子呢?我建议不要这样去做,接下来我们慢慢分析到底要不要用钱来奖励孩子。 一、金钱鼓励孩子,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孩子非常想从事那种能够给他们带来利益的活动,根据孩子们这种表现,需要他完成一次非常帮的表现。这种金钱的奖励最好不要去做,我们可以去奖励其他对他有兴趣的东西,奖励可以半个月有一次,对于比较大一点的孩子,可以一个月奖励他一次。 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有一点好的表现,你就要给他奖励,这样你就会对孩子没有了影响力,只要你不给钱,他就是对这件事情没有了兴趣。 孩子讨价还价 当你让孩子去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你可以去给他提供几个奖励的范围,孩子可能会对你讨价还价,但是你要明确你的限制,及时孩子不去做,你也要坚持这个原则。 对于孩子奖励,最好不用钱,让孩子自己去想象一下,不仅可以历练孩子,还可以帮助孩子更有想象力。如果你用金钱,就导致了金钱至上的观念了。 如果孩子比较贪玩,却忘记把事情做好,你可以惩罚他,比如说:靠墙边立正10分钟,或者把他独子关在房间里面一小会儿。
惩罚孩子是为了让孩子严格做好承诺好的事情,如果他没有完成任务你,你却一脸无所谓的样子,他以后也会经常这样,觉得不喜欢的奖励,他就不好好的完成。 二、有钱,孩子才会去做事情?通过用物质的方式,其实是让孩子觉得追求一件事物就会有即时的回报,慢慢孩子就会兴城错误认知,不做事情是应该得,必须有很多的金钱,才能去愿意做事。 孩子根本不会去有任何的责任感,他所关注的就是“有钱,我才会去做事”的错误思维,他认为自己做事只有得到好处才有归属感。 现在跟没有人愿意和这种人交朋友,如果你还在持续的用物质奖励孩子,孩子就会有这种消极的态度方向发展。 这种表现其实本质上是对孩子缺乏尊重,就像工作上,你对优秀员工进行奖励。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不是因为这个事情是否简单能完成,而是这件事情需要我们去完成。我们不能单靠物质的满足去完成。 家里有食物吃,有衣服穿,他可以免费享受家里一切的东西。如果是真正的平等,那样他就应该分担。 家务孩子应该去做,零花钱也应该获得,但是这两件事情不应该有关联性。孩子做家务事因为,要让他知道他是这个家庭里的一员,是对这个家庭的贡献。但是他们得到零花钱,是因为他们可以分享家庭的东西。 三、不用金钱去奖励孩子,应当如何教育?通过自己的双手打拼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中,告诉他们,我们做的所有的价值都是在社会上体现,如果孩子18岁成年了,足够可能在外面打拼,可以去告诉他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兼职,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会有所得。只有在外大打拼,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如果是单靠你的奖励去鼓励孩子,孩子始终像长不大一样。 精神鼓励远胜于金钱鼓励 或者孩子完成一件事,我们可以给予称赞或者是一个拥抱,用这种精神上的方式鼓励孩子。有时候你的行动会你比的金钱更加的有鼓励,所得到的结果也是完成不一样。 让孩子体验劳动,用心感受 我们不如让孩子去参加劳动,让孩子通过劳动带来的体验,让他自己用心感受不要想着劳动就能获得什么。等孩子劳动完之后与孩子交流,通过交流了解他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来让孩子更加的知道什么是价值。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所有人都是需要劳动的,劳动就是我们人类的价值,而不是获得金钱的方式。 研究表明
在这两种奖励下,两组孩子都显得很努力,但是过了一个月,只要考高分就能得到奖励的孩子,其成绩却没有一点的提升。而只要按时完成某项读书任务时就能获得奖励的孩子,其成绩进步得很明显。 总结: 对于要不要用金钱奖励孩子呢?我觉得首先要给孩子定好一点奖励的范围,决不能超过这个范围,这样可能为了让孩子更有积极性。我们也可以换一种的方式去奖励,给孩子奖励一本有人生意义的书本,或者是带孩子去一场比较有意义的电影。但是孩子不去完成或者贪玩,还是要又一定的惩罚。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成长,父母一定要当好人生的第一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