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有崇拜祖先的传统,究其实,是因为祖先无与伦比的高超智慧服膺了一代代的后人。现如今,观风水、断吉凶的风水预测学在国内乃至海外大行其道,造福良多,就是最好的明证。 我国周朝的易经《周易》是周文王囚居姜里时,据伏羲先天八卦演绎而成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 《周易》大约在春秋时期传入民间,自春秋至先秦这段历史时期,对《易经》的最高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孔子所作的《十翼》(也称《易传》)当中。 《十翼》开启了易学研究之先河,真正赋予了《周易》真实的哲学内容。 秦始皇一统华夏后,《周易》被看作是占筮之书,躲过了那场焚书的大火,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汉初,“天下但有易卜,未有它书”。于是《周易》不但登堂入室,还凌驾于《诗》、《书》、《礼》和《春秋》之上,成为五经之首。并出现了以孟喜、梁丘贺、焦延寿、京房、费直等易学大家为代表的不同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周文王铜像 东汉时期,易学研究者在继承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天文学的成就,大大推动了易学的研究发展。以著名易学家郑玄采用爻辰说,虞翻提出了纳甲说为代表。 三国时期的大易学家王弼,一扫汉代易象之说,主张研易重于“得意”,力挽汉代易学研究越来越复杂烦琐的颓势,重新提出重视易经哲学思想的研究思路,掀起了借注《易》谈玄理之风。在历史上称为“王弼扫象”。 魏晋南北朝,学者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清谈内容。这一时期,易学的思想内涵研究固然得到空前的发展,但实际的运用却几乎停滞不前。 东晋后佛学兴起,经隋唐的研究,以孔颗达的《周易正义》为这一时期易学研究的代表,仍以王弼的注释本为主。 此后一直到宋朝,读书人都以此书为标准本。只有唐代的李鼎祚把多年无人问津的汉易重新拣起来,作《周易集解》。 这本书在历史上的评价非常高,“千百年后学者得考见画卦之本旨者,惟赖此书之存耳”(《四库全书》)。 姜太公像 宋代,易学研究,尤其是占卜数术的发展达到一个历史高峰。 程颐、程颢兄弟作《伊川易传》,提出易之所以能发挥取象占筮之效,归根到底在于“理”的观点。此后,南宋朱熹又在《伊川易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 作《周易本义》。将失传已久的“河图”、“洛书”置于卷首,开始了往远古追溯易之源头而努力。 由于宋代易学研究思想的直接影响,元人也想对远古时期的易学做个考据,提出以《左传》所记载的占筮史实作为占法根本。“图书之学” 在元代的易学研究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明代经学衰微,只有来知德在《周易集注》里创“综卦”、“错卦”之说。 孔子像 清朝初期,易学研究出现了汉易与宋易孰更有理的争论。这种争论引起了康熙皇帝的重视,下旨御纂《周易折中》。 乾隆皇帝开四库馆,集天下图书,编《四库全书》。其中有《易类》及《易类存目》共十卷。公正地说,清代特别是以康熙、乾隆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级为保留整理传统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清儒也是历代易学研究之集大成者。 治易之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史,在中华文化的深层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漫长的岁月里,易学的哲学内涵不断被揭示,在占筮领域内的理论也不断丰富完善。 康熙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