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鉴定的核心技术--光传播原理与应用

 流深shi 2019-10-30

文物鉴定的核心技术 ------光传播原理与应用

(个人认为本技术适用于玉器,铜器,陶瓷器,其他文物鉴定可以参考使用)

原著:解密红山 张洪启

多年以来,文物鉴定行业始终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方法,多方对同一件文物的真伪各执一词,争论到死也没有个结果。古玩造假花样翻新,行业名人连连打脸,鉴定行业公信力严重缺失。2016年,职业考试中取消了海关进出口文物鉴定员资格证考试要求,也暗示着行业的难度和问题。但是,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卫星上天,嫦娥奔月,人工智能都实现了。文物鉴定的难度还有它们大吗?与这些高科技相比,文物鉴定就是一碟小菜。写下此文,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其实在文物行业,鉴定手段是比较成熟的,没有那么高处不胜寒。无论哪个古玩城,都能找到几名鉴定高手。这些人掌握核心鉴定技术,轻易不会外传。有的人会鉴定,但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可意会不可以言传也可以理解。有的人掌握绝学就是不说,是为了保证捡漏的饭碗,怕行业竞争者增多。宁施十斗金,不传一句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于是整个古玩市场对高校技术封锁。虽然大学可以开设飞船航天专业,却没有实力开设文物鉴定专业。据说某某西南高校建了670万赝品的博物馆,贻笑天下。另一方面,古玩市场同时也对管理层技术封锁,于是乎出现了“天价玉凳”事件,把管理层专家的脸打的红通通的。笔者认为,文物鉴定貌似高难,其实简单。据说,乾隆手下的某某大臣参加乾隆的鉴定考试只看了一眼,不用上手,就从10件大明宣德青花盘中选出真品。这也表明,鉴定是可以瞬间完成的眼力小活。而回答领导是如何选出真品时,说是用了'望气”的办法。笔者认为,从今天物理学的角度看来,其实就是领悟了真品文物关于光的传播原理和过程,而瞬间对文物光线携带的信息进行解读,形成真伪判断。

无论是何人鉴定文物,把眼睛闭上,光就不能通过文物反射进入眼。这样,无论是哪位名家也无法鉴定文物。靠听觉,嗅觉,触觉,等只是辅助手段。由此可见,鉴定文物的4个要素,1光线的存在。2文物内部结构与表层包浆对光传播的影响。3眼睛接收光的信息。4大脑对光进行逻辑编码并实现解读破译。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文物鉴定的光学原理是:文物接收光波的照射,发生了复杂的光传播现象,其中包含反射,漫反射,折射,散射,衍射等类型或者综和之。这些光波的一部分进入人眼,人眼作为接收器,把光线传给大脑。大脑是台超级计算机,它的CPU对光线携带的信 息进行抽象编码,识别其本质特征,并形成判断,得出真伪结论。这个过程简单明了,瞬间完成,效率极高。

那么,真伪文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

第一是时间区别,一老一新。一长一短。

第二是有无因为时间而形成的包浆虹膜。

第三,是否透过包浆虹膜进行光传播,携带的信息不同,质感不同.

如果数学函数表示 Y=F(X) X是多个被鉴定真假文物本身。F是光的传播条件与过程,是光线传播与被测文物结构关系法则。Y是真假文物的质感,函数Y是文物质感,理论上唯一的,却可以用多个词汇来表示。就是YI=Y2 =Y3......虽然用很多形容词来表达感受但是Y值意义是唯一的。由Y的数值来判断真伪。这样就实现了由光传播物理逻辑思维向感性思维---质感的转换。通过质感综合分析,从而得到真伪结论。

赝品的光传播原理与过程。

1,镜面反射。

经过抛光机或者高目数砂纸打磨过的玉器,体表接近镜面。大部分光波按照反射定律传播,光的强度大,进入人眼很刺眼。这就是古玩行所说的刺眼光,火光气。仿古瓷器也有这个特征。大脑接受并分析此光波,形成:过度,刺眼,生硬,过热,发死的质感判断。当然人与人体验与用词不同 ,可以自由发挥。

文物鉴定的核心技术--光传播原理与应用

文物鉴定的核心技术--光传播原理与应用

白色新玛瑙球,仿唐代贡珠。把球体细分也是镜面反射。

2。光波强度过弱。

仿古瓷器, 玉器经酸处理,晶体反射面被破坏。反射面大量减少。光波反射强度微弱。这就是行话----失光。一般会形成发湿,发污的质感。

文物鉴定的核心技术--光传播原理与应用

文物鉴定的核心技术--光传播原理与应用

整体发污,失光。红山仿古器物。

3.光波传播受阻。

新品玉器,因为切割,加工等原因。光线照射时候,进去了很难出来。新烧的瓷器也是这个道理。形成了发闷的质感。就像人的鼻子被堵住的感觉。

文物鉴定的核心技术--光传播原理与应用

文物鉴定的核心技术--光传播原理与应用

高仿龙泉,虽然透明,光线传播却不通

4光的传播过程相对简单。因为没有包浆虹膜,其光反射折射相对简单。光线明暗,强度,方向变化小。看后会产生单一,发死的质感判断。

真品文物光传播原理与过程

文物鉴定的核心技术--光传播原理与应用

1,光线传播以漫反射为主。

依据分子运动论,文物内部的微粒一直在运动。以玉器为例子,就是2000年以前的汉代古玉器,当时打磨的很精细平整,实际上经过时间洗礼,分子涌动,表面相对已经凸凹不平。在这种表面上发生光的漫反射,光波强度适中,人看到后会产生温润的质感判断。古瓷器也是这个道理。

文物鉴定的核心技术--光传播原理与应用

文物鉴定的核心技术--光传播原理与应用

凸凹不平,典型的漫反射。

2光线有隐形的开放通道。

瓷器玉器因为长时间的分子运动,以及次生晶体的生长,实际上文物内部有无数根管道与体表连接。光波进入文物体内后,迅速通过这些通道折射进入人眼。强度适中,柔美温润。我常说,古玉器,古瓷器内部有1万盏灯,晶体灯在发光,就是这个道理。铜器虽然不透明,也可以参考理解。没有绝对的不透明。

文物鉴定的核心技术--光传播原理与应用

文物鉴定的核心技术--光传播原理与应用

不透明的夏朝斧,红山玉龟壳。有体表光线管道开放的质感。

3光的传播比较复杂。

光线照射文物,进入内部,就是材质不透明的,也不是一点不进入内部。进入后光线马上发生反射,散射,折射。尤其是由内部折射回来的光线,是透过包浆虹膜层折射,给人以特别柔美,温润,神秘的质感感觉。这种包浆虹膜可以透过光,折射光,放大光。是古文物最根本的光线。会产生熟润美厚深,神光散雾射的感觉。

就算是同一种材料,工艺,去做仿古器具,因为时间的关系,光的传播道理不同,质感不同。可以比较容易的实现真伪判断。假的永远真不了。

文物鉴定的核心技术--光传播原理与应用

文物鉴定的核心技术--光传播原理与应用

透过包浆虹膜层的复杂光传播

真假文物为一个集合,视为一个自变量。不同的质感视为真假文物的映射。光线传播过程视为法则与关系式.可以用函数和图像表示。

Y=F(X)

文物鉴定的核心技术--光传播原理与应用

为了表达以上函数和映射。我编写了一套鉴定口诀,来实现真伪判断。这套口诀饱受考验,很多朋友都知道了。我经常用它在群里华山论剑。

真品文物光学质感特征:

脂亮活神透,熟润美厚深。

灰沁蚀缩肥,钙土壳皮晶。

毛孔通透活,朴实中庸度。

温润柔美立,层次深厚肥。

深邃封闭魂,荧光内膜发。

佛光散雾射,万物皆有生。

赝品仿古器物光学质感特征:

生硬闷嫩死,油腻丑光洁。

平面鲜嫩浮,裸体轻薄飘。

由以上质感特征,迅速判断新老。这是我多年的总结,感悟和心血。

按照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万事万物存在内部的联系甚至是一致性。铜器,玉器,瓷器等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其老化原理却存在着相似性。因此可以用相似相同的办法来进行判断。这就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当这种方法用用熟练以后。鉴定其他文物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学习会了开汽车,那么开拖拉机也没啥问题。其实文物鉴定就是一层窗户纸,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学应该有实力开设文物鉴定专业,这种技术一定比航空航天简单1万倍,一定能推广开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