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家传美术,青年时亲涉耕种,工作后精研制模,看似毫不相干的三段人生,殊途同归于创造范制葫芦——黄全华种出了“空”“清明上河图”“马未都像”“八仙过海”。 范匏(pao二声)”工艺源于明,盛于清,主要以不同形态的模具来迫使葫芦依照人的意愿生长成形。而黄全华老师推陈出新,“我们的‘高清晰无范痕易开启葫芦范模’,消除了传统范制葫芦有范痕的美中不足,并且图案清晰度高,模具强度大,模具材料不损伤葫芦表皮,模具防水透气,适合葫芦生长。 使用这种模具,再配合我们自行杂交培育的与模具相匹配的葫芦籽种,可大大提高范制葫芦的清晰度和成功率。” 葫芦手机壳 换句话说,黄老师让“范匏”走进寻常人家成为可能。 少年熏陶青年创业 黄全华老师的父亲是一位老中医,师承津门书画大家慕凌飞先生,自然也希望将自己的儿女也朝着书画方向培养。不过黄老师说:“我更喜欢这些有参与感的项目,从小就玩葫芦,玩出感情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黄老师来到农场劳动,每天最劳累的工作就是浇地、施肥。当时他所在的农场承担着一些特殊任务,因此在土地的规划、使用上都有严苛的要求,这也为他在种植方面的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9年,黄全华回城,接触到了机加工模具制造。 随后的8年里,他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将车钳铣刨这些工艺掌握得一清二楚,掌握了多方面的模具制作经验。 范制葫芦基地 少年时的艺术熏陶,下乡时的种植,回城后的模具制造经验。这些浓缩在一个人身上,能够发生多大的化学反应呢? 一生一事不妥协 如今在天津西青区,有70亩 “葫芦田”,这里就是“范匏”大师黄全华传承这一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的“宝地”。 “谷雨时节播种葫芦育苗,芒种时节为葫芦套上模具,小满时节长到最高, 若‘匏器’成,则达成人与天地的默契;若败,则需明年‘从零开始’。” 一般一件范匏作品从设计到制作出合格的作品需要3到5年时间。 这份 “做一件,专一件,然后成一件” 的执着追求,正是黄全华“追求不妥协”的“讲究”哲学。 为了达成所愿,前后耗时11年、斥资2000万以上,黄全华将中国古代只有达官显贵才用得起的“匏器”变成了如今人人可以拿在手中的艺术品。 马未都像 黄老师自行培育了适合的小葫芦籽种,盆栽小葫芦体积及养分需求小,可实现温室种植,全年不间断地为范模提供试验样本,使合格范模从设计到出品的周期缩短到1年内,范制葫芦可以整棵制成范制葫芦盆景标本,便于摆放展示销售。 黄老师在工作中 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 目前,黄全华大师的范制葫芦共申请国家专利15项,自主设计制作的范制葫芦达160多种。 现下的白露时节,正是葫芦开模的季节,黄全华大师收获的同时,也有了新的“遗憾”,不过他对“范匏”工艺的不断探索,就像每年新生的葫芦苗一样,永远向上、永不停歇。 黄全华作品展示: 八不正 鼻烟壶 空 喜鹊登梅瓶 一模二相 文/刘晶 责编/采芹 图片由黄全华提供 |
|
来自: 老友mk09qda3vs > 《窍门妙招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