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嘉莹: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老鄧子 2019-10-30

文/马超
若说起近现代文化界的精英女性中,哪位女性的命运最坎坷,想来叶嘉莹先生的坎坷人生没有几个人能比得过。
叶嘉莹,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是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中国古典文人身上所具有的儒雅气息和忠肝义胆,都在她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她曾站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讲台上,用流利的英语为大家讲解中国古诗词;她放弃国外高校的优厚待遇,请愿回国教书,只为中国的古典文化能够后继有人;她一生简朴,将辛苦积攒下的个人财产全部捐赠给南开大学,以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你一定以为,这样一个人格高尚、才学出众的人,必定是个散发着温暖的人,也必定是被上天厚待的人。
其实,命运对这位饱读诗书、才华过人的女先生,没有过多厚待,有的却是逃不过的苦痛。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在北平城内的一座四合院里。这个书香世家,本是蒙古裔旗人叶赫氏的后代。清王朝的统治结束后,家族便将“叶赫”首字作为姓氏。
作为家中长女,叶嘉莹自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三岁始识字,四岁诵古诗,六岁学《论语》。虽然,年幼的叶嘉莹还不懂得诗词的真意以及《论语》的精义,但她始终认认真真地学习。古诗词就仿如一泓清泉,让叶嘉莹那一颗诗心不断地得到滋养。
在古典诗词的陪伴下,叶嘉莹小小年纪便出口成诗。少女时代的叶嘉莹在自家院中移种了一棵竹子,看着鲜绿欲滴的竹叶,感受着丝丝的秋意,叶嘉莹灵心一动,便作出一首诗来:

记得年时花满庭,

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

忍向西风独自青。 

这首《对窗前秋竹有感》流露出无限感伤之意,而这种感伤的气息,则几乎伴随了叶嘉莹一生,如同一片阴影。
在动荡的年月里,叶嘉莹先是与父亲失去了联系。不久后,她的母亲因生病动了手术,又因术后伤口感染不幸离世。在尚且青涩稚嫩的年纪里就失去了至亲,叶嘉莹内心的苦痛,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
叶嘉莹沉浸于失去母亲的悲痛之中,她提笔作诗,通过这种方式来排解内心的苦痛。在此后的人生中,叶嘉莹似乎就没有间断过遭遇苦难,但是,每当身陷苦难之中时,叶嘉莹总能够通过古诗词找到人生的另一个出口。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各种苦难,谁都不愿意发生,可是极大的悲哀和痛苦,让你对人生有了另外一种体会。如果不把诗人的小我感情打破,就不会有更高更远的想法。”
有了这番人生感悟的叶嘉莹,已是垂垂老矣。岁月待她如此残忍,而在耄耋之年,她竟然能以如此平静淡然的心态,去总结自己这一生的苦难曲折,仅凭这一点,她就可以称得上是“女中君子”了。
只是,叶嘉莹未必会在意这些赞许。她渴望岁月安好,可岁月却不曾厚待于她。女人啊,如果内心缺少强大的力量作为支撑,很容易在破碎的人生中垮下去。而叶嘉莹之所以能够在残酷的境遇中顽强地走下去,正是因为她的心中涌动着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源于她对古诗词的热爱,也源于她要将中国古典文化传承下去的信念。

1981年,出席杜甫学会会议时叶嘉莹与缪钺教授(中)、金启华教授(右)合影
作为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叶嘉莹在古诗词中得到了滋养,找到了心灵的依托。但是,在现实世界之中,她并没有享受到感情的滋养,甚至还为了一段并不幸福的婚姻,过度透支了自己的心力。
叶嘉莹并没有体验过恋爱的滋味,虽然她也结婚了,但是她与丈夫赵东荪的婚姻生活里缺少了爱情的维系。
起初,家中长辈就不看好赵东荪,认为他并不是个踏实勤勉的人。一直没有遇到“真命天子”的叶嘉莹,已经被对方追求了两三年。她虽然对赵东荪没有丝毫爱意,但也没有什么恶感。当她得知他丢了在秦皇岛的工作时,内心很是愧疚。不久后,赵东荪的姐夫帮他在南京找了一份工作。叶嘉莹劝赵东荪安心工作,可赵东荪却对叶嘉莹说,如果叶嘉莹不和他订婚,他就没办法安心工作。
即便叶嘉莹这般聪慧,终究也没能参透爱情这道谜题。如果叶嘉莹活得足够通透,那么她会告诉自己,面对自己根本没有感觉的人,就不要答应对方的任何请求。可是,叶嘉莹总觉得,自己对赵东荪有着一些亏欠,这种亏欠感让她不得安生,便只好答应和赵东荪订婚。
婚后,叶嘉莹也没有等来安定幸福的生活。她跟随丈夫到了台湾,开始在异乡谋求生活。
到台湾一年后,丈夫因为一些莫须有的问题而进了监狱。此时的叶嘉莹只能带着不到一岁的女儿,寄居在丈夫姐姐那窄小的家中,在走廊里打地铺。
寄人篱下的生活总是心酸的,没有什么生活来源的叶嘉莹,日子过得清苦无比。但叶嘉莹的内心又是坚韧的,她不肯向命运低下高贵的头颅,反而越是在生活困苦时,越是要活得优雅体面。
为了不打扰到别人休息,叶嘉莹每天等姐姐一家人睡下后,才哄着女儿入睡,次日一早,她就要赶在大家起床前,先把铺盖整理妥当,把走廊收拾干净;中午的时候,大家都要午休,她担心女儿的吵闹会烦到别人,便抱着女儿在树荫下来回散步。
生活是艰难的、苦涩的,叶嘉莹只能在诗词里尽情地宣泄着心中的烦忧。在文字中宣泄之后,她获得的是心灵上的安抚。只有经由这样的方式,叶嘉莹才可以在这破碎的家庭里安心度日。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煎熬,叶嘉莹终于等来了丈夫出狱的消息。原本她以为,丈夫出狱后一家人就团圆了,人生就会由阴转晴。可她的梦想落了空,命运再一次给她以沉重的打击。

叶嘉莹手书(南开大学文学院张静提供)
赵东荪出狱前,叶嘉莹通过师友举荐,在台南一所私立中学光华女中教书。虽然工作辛苦,但她的教学成果却非常理想,而且有了工作也就有了收入,这样一来,生活也不至于很差。
1953年,赵东荪出狱之后性情大变,动辄大吵大闹,甚至还有家暴的举动。叶嘉莹是一个骨子里流淌着古典文化血液的人,面对这种情况,她首先想到的不是离婚,而是既然自己已经嫁给了他,那就应当担负起一个妻子的责任。
她百般温情地对待他,可是当他看到刚出生的第二个孩子还是女孩时,竟然头都不回地走掉了,全然不顾躺在病床上的妻子此时身心所承受的疼痛。
脾气暴躁的赵东荪就职之路并不顺畅,即便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也因为性格原因干不长久。他终日里没有什么正经事情做,只是在家中唉声叹气,稍有不顺就对妻子女儿恶语相向。叶嘉莹纤弱的肩膀上,承载着一家的生计,为了养育女儿,她必须节俭度日,甚至只能穿着打了补丁的长衫站在讲台上教书。
生活的重压,已然让叶嘉莹喘不过气来,婚姻的不幸更让她产生遇人不淑的叹息。有很多次,叶嘉莹想一死了之。可是,看着膝下幼女,她的心又软了下来,然后横下一条心来:命运对我如此无情,我偏要多姿多彩地活下去!
从旧时代里走过的女子,太容易依附男人。但是,叶嘉莹不一样。少女时代就失去母亲,二十五岁时带着刚出生的女儿尝尽人间的酸辛,盼望丈夫回归家庭,可没有盼来丈夫的体贴与柔情。
由于叶嘉莹平日里的教学工作主要与中国古典文学有关,所以,她得以接触到大量的古诗词。这一天,她偶然读到王安石的一首诗,正是这首诗,让叶嘉莹慢慢放下了对丈夫的怨恨。诗中写道:“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通过这首诗,叶嘉莹终于领悟到,世上万事,可能真的有着各种机缘。既然命运不肯温柔地对待自己,那么就放下种种渴盼,在此后的岁月里学会独自承受,毕竟人生之路只能自己一个人走。
叶嘉莹抱定主意,不再把人生的幸福以及生活的指望,全部寄托在丈夫身上时,她的人生开始出现了真正的转机。
1954年,叶嘉莹到台湾大学任教,后又兼职在淡江、辅仁两所大学教课,她带领学生们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尽情徜徉,同时也清除了自己心中的悲戚与怨怼。
1966年,叶嘉莹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她获得了前往美国讲学的机会。可她开始时并不愿意接受。一来她不懂英语,二来担心自己难以适应国外生活。可当她想到,或许在国外丈夫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时,便又应承下来。白天,她忙于教学工作,只能趁夜晚两个女儿进入梦乡后才能补习英文。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时,叶嘉莹也是在图书馆里伏案工作,直至深夜。
叶嘉莹说,她喜欢深夜独自工作的感觉,因为这份宁静,这份专注,她在家中是很难获得的。虽然叶嘉莹的前半生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但人到中年之后,她反而活得自在通透起来。在命运的摧残下,她虽有过抱怨,可是在持续不断地追求学问、涵养道德的过程中,叶嘉莹的心境却逐渐变得清明平静。
既然无法改变命运,无法改变外在环境,那就涵养自己的心性,埋头继续前行。在很多时候,改变自己的心境,比改变外在环境要更切实际。
既然婚姻生活已然如此,那么就放下对婚姻原有的希望,毕竟在人生中的大多数时刻,人能够依靠的也只有自己。
只是,两个人在婚姻的围城里相对一生,竟如同两个陌生人一般,这对叶嘉莹那丰富而充沛的灵魂来说,毕竟是太过压抑。幸好叶嘉莹没有在这种压抑的婚姻生活中失去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追求。
如果说,一个女人要活出高质量的人生,需要命运的垂青以及不断加持的运气,那么很显然,叶嘉莹的一生则完全是靠着不断调整内在心境,才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叶嘉莹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就在叶嘉莹以为自己的人生境遇不断好转的时候,一个噩耗击碎了她对生活的美好向往:1976年3月,叶嘉莹的大女儿言言和大女婿在一场车祸中不幸遇难。这一年,叶嘉莹已经年过五十,她默默地操办完后事,丧礼结束后却把自己封闭起来,一口气写下《哭女诗》十首,倾吐自己经历的半生坎坷,历数自己承受的苦痛辛酸。
但是,如果你以为叶嘉莹在遭受这许多磨难后,就意志消沉、悲观厌世起来,那你就想错了。早年的离乱生活,早已磨炼了叶嘉莹的心性,让她对现实人生的洞察更加清醒。从失女之痛中,叶嘉莹参悟到,自己的余生已经不多,况且人生中又充满了变数,与其沉浸在小家、小我的情感中,不如趁着自己还有精力,还能散发出生命的余温,为自己热爱的古诗词文化尽一份心。
大女儿去世两年后,叶嘉莹在报纸上偶然看到,中国的大学需要教师。这则消息不仅让身在海外的叶嘉莹产生了浓厚的思乡之情,更激起了她对自己晚年生活的展望。她渴望站在中国诗词文化的发源地,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古诗词的优美韵味。
怀着这样的心愿,叶嘉莹提出了回国讲学的申请。她的申请不久就批了下来。从此之后,叶嘉莹开始利用每年的假期回国,到高校讲授古典诗词。她说过:“我平生的离乱都微不足道,只愿年轻人能够把我吐出的丝,织成一片云锦。我的莲花总会凋零,但我想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莲心留下来。”
命运不曾善待于她,但她心中的怨恨早已随着岁月散去了。她对命运再没有什么希求,唯独希望能够把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三十多年过去了,叶嘉莹曾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等几十所高校讲学。九十岁高龄的她,在授课和演讲时依然坚持端正地站立,她说过,老师就应该是站着讲课的,这是对学问的尊重。她还说,不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是一个人应有的操守。
糟糕的婚姻何其可怕,如果把人生中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伴侣的身上。
坎坷的命运何其不幸,如果只想着接受命运的馈赠,却从来不想如何在艰难困苦中承担责任。
当我们经历糟糕与不幸之后,却依然能以平静如水的心面对未来,那么我们的人生境遇中的沟沟坎坎,也就不会继续折磨我们的心灵了。
叶嘉莹说,人要有一种“弱德之美”。但“弱德”不等同于“弱者”。
生活中的弱者只有挨打的份,而具备弱德之美的人,则既能够有所承受,更是有所坚持、有所承担。
这种弱德之美,在叶嘉莹身上就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多少无助凄苦的时光里,她咬牙坚持下去,用诗词滋养心灵,用事业扩展人生。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种糟糕与坎坷之中,叶嘉莹依然能够握有人生的选择权。希望你也是这样的:即便被命运亏待,被婚姻亏欠,也依然能从其中解脱出来,涵养心灵,成全自己。

来源:所有答案都在人生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