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面积3.12万平方公里的边塞城市,西向沙漠,三面环山,位于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却有着一个寓意“盛大、辉煌”的名字——敦煌。世界四大文明从1000多年前起,在这里交融互鉴,孕育出盛大辉煌、流经千年的文化奇迹。 敦煌,这片土地承载了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和艺术瑰宝。众多以敦煌为主题的优质图书,让更多人了解到敦煌的历史和文化。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宛如一颗明珠,诉说着几千年的历史,在新时代展现独有的魅力。 位于丝绸之路要道的敦煌,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发展了独特的文化艺术,《莫高窟史话》(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是“丝绸之路与敦煌文化丛书(5册)”其中一本,丛书由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主编,它以敦煌石窟为中心,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和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敦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历史和宗教人物,以及艺术中的故事以及近现代敦煌石窟保护和研究方面的趣闻趣事。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美术出版中心主任程继贤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于敦煌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因为敦煌的厚重历史,一般读者难以在短时间全部了解,《莫高窟史话》通过一个个故事,将有关历史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便于读者了解敦煌整个的发展脉络。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坚守敦煌莫高窟几十年,守护着这块人类文化的瑰宝。由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执笔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译林出版社)一书,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今年5月,敦煌研究院迎来新掌门,赵声良任院长。《敦煌石窟艺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由赵声良撰写,曾获评“2015年中国好书”。全书以考古学为基础,系统地将敦煌石窟的艺术进行全面展现。本书是对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集成,按时间轨迹向读者展示其宏阔的发展轮廓、清晰的历史脉络和纷繁多姿的艺术特征。《敦煌石窟艺术简史》一书责任编辑骆军告诉记者,本书内容完整,从十六国北朝到元代的敦煌石窟艺术都有论述。虽然是简史,但书中脉络清晰地展现了建筑、雕塑、壁画等敦煌石窟艺术的面貌,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发展展现得十分全面。 历经千余年的风雨沧桑,敦煌留下许多神奇瑰丽的故事。《敦煌的故事》(甘肃教育出版社)是一本具有众多佛教文化精髓且又故事性极强的图书,其中收录了众多有关敦煌文化的故事、史实资料以及大量照片,全面展示了敦煌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故事。 ![]() 《敦煌学通论》(甘肃教育出版社)同样是一本兼顾学术性和大众性的图书,是在作者刘进宝的《敦煌学述论》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对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以及敦煌学的逐渐兴起、形成和发展过程做了全面叙述,还在书中吸收了很多国外的学术观点,对敦煌学的各个方面及研究状况也做了全面论述,不管是对于敦煌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还是专业的研究人士,都有一定的阅读价值。 ![]() ![]() 大多数敦煌主题图书更多的是聚焦莫高窟这一文化遗产,而由叶舟所创作的《敦煌本纪》(译林出版社)则是以小说笔法为敦煌立传,带领读者探寻古老的敦煌从哪里来,又将往何处去?书中以三大家族跨越半世纪的命运沉浮,来重述河西走廊尘封千年的精神秘史。有评论家指出:“这是一部关于西部,关于丝绸之路,关于民族性格及国家品质的探索及尝试的长篇巨制。” 《敦煌本纪》的故事框架,叶舟已构思了10多年,故事的框架在心里,写起来便一气呵成。他表示,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没有被任何的所谓“专业术语”所困扰,敦煌那些文化哲理蕴含在小说人物的生活点滴中和为人处世里,见微知著。 ![]() ![]() “作者的文笔优美,角度独特,读者会读到一个不一样的敦煌莫高窟。”陈叶说,《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讲到大量关于石窟保护、修复等文物知识,以及对于莫高窟进行数字化保护等内容,都给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大量借鉴。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樊锦诗还记得,为了更加准确快速地了解敦煌的相关知识,她看到顾春芳的房间里堆满了有关敦煌的图书资料,以便随时查阅,让她备受感动。“书中不可避免提到的一些专业术语,需要保证准确性,因此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也参与到书稿的校对,汇总成具体意见,逐字修改,专业性得到了保障。”陈叶说。 ![]() ![]() 骆军表示,《敦煌石窟艺术简史》同样强调学术性可读性兼具,并精选了大量紧密配合各章节内容的插图,注重图文互证,图文并茂;在语言和叙述方式上更偏重青年读者的阅读习惯,力求语言晓畅易懂,规避了大量专业术语,让更多普通读者能够领略到敦煌石窟的艺术风采。 《莫高窟史话》以文图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呈现,通过数十篇的文章将历史脉络进行串联,这本书在内容上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将敦煌悠长的历史,尽量全面地展示,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读者能够读得懂。程继贤告诉记者,大家现在都热衷于到名胜古迹游览,但是很多游客到了敦煌以后,由于对于敦煌没有提前了解,就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看,比较盲目。出版社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提前阅读一本关于敦煌文化的图书,对于敦煌的文化有所了解,带着更多的期待来到敦煌感受敦煌文化,会有更多的收获。 ![]() ![]() 《敦煌石窟艺术简史》是一本能让人轻松读懂敦煌石窟艺术的普及性读物。在编辑《敦煌石窟艺术简史》之前,骆军对于敦煌不算了解甚多。“经过这本书的出版,去到敦煌石窟参观时,真是被那些精美绝伦的雕塑和壁画所震撼到,对于敦煌文物的保护,任重而道远。”骆军说。 在程继贤看来,《莫高窟史话》是对于敦煌文化,从大众视角的一次全新展示,读者在阅读《莫高窟史话》之后,对于古代丝路的交通、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而更多的读者也是通过读了关于敦煌文化的图书之后,明白了敦煌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加强了对于“敦煌宝藏”的保护意识。 ![]() ![]()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不仅是樊锦诗个人的传记,书的内容涉及了对几代敦煌人的回忆,这既是樊锦诗个人的奋斗史,也照应着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史,是几代莫高窟人守望莫高窟的一份历史见证。樊锦诗在书中毫无保留地贡献了对于石窟寺考古的全部思想和观念以及遗产保护过程中如何建设数字化保护工程等看法,为永久性保留敦煌文化、保护世界遗产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常常在书稿中看到一些文字,就会忍不住上网去查它的图片,被深深吸引,我想如果自己有一天去到敦煌莫高窟,我应该比一般的游客了解得更深入,情感也更加特殊一些吧。”陈叶说。 ![]() 以爱和生命守护敦煌 齐雅文 樊锦诗,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敦煌的女儿”,她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敦煌,为敦煌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奋斗了50多个春秋,并且还在继续作着贡献。改革先锋奖章、“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等多项荣誉接踵而至,她始终宠辱不惊,拼尽全力把莫高窟的文物保护事业推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新书发布会近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该书由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口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撰写。面对大家的称赞与崇敬,樊锦诗是谦虚的,对她而言,她一生挂念的,至今仍在为之奔走的,仍是敦煌。 毕生精力献给敦煌石窟 “用4年的时间,为这样一位令我发自内心尊敬的人写一本传记非常值得。她允许我问,也允许我写,给予我创作的自由。”顾春芳说,《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不仅是樊锦诗个人的奋斗史,更是几代莫高窟人献身大漠的一份历史见证。为了保护莫高窟这座人类绝无仅有的人类文化遗产,无数的莫高窟人甘愿献出自己的一生,这是莫高窟人留给民族和国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樊锦诗说,出版这本图书是她不可推卸的责任。千年前的古代艺术家留下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老一辈的莫高窟人无怨无悔地把青春、把一生奉献给敦煌,她要把老一辈莫高窟人的工作精神告诉世人、留给后代。樊锦诗的一生,也伴随着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她觉得有义务把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化为文字,为敦煌留史。 直面读者讲述背后故事 在《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中,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书中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历数百年敦煌学研究的筚路蓝缕,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出版方译林出版社人文社科出版中心主任陈叶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书中既有关于文物考古方面的专业问题,也有敦煌背后的感人故事,再加上顾春芳老师的优美文笔,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能读懂书中所写。” 顾春芳介绍,樊锦诗对于敦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阶段思考,以及未来遗产保护所要面临的严峻问题,都在这本书里得到了真实的呈现。樊锦诗是第一位做出莫高窟考古报告的专家,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意义重大。樊锦诗在书中毫无保留地贡献了她关于石窟寺考古的全部思想和观念。此外,关于世界遗产的保护,如何在遗产保护过程中建设数字化保护工程?很多高科技的保护工作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樊锦诗的回忆也具有档案的价值。这一探索过程倾注了她毕生的心血,书中对此也进行了总结。 几代人接力传递敦煌精神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深挖莫高窟的重要价值和敦煌研究院的重大事件,将樊锦诗的个人命运与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把樊锦诗对于文物保护事业的所思所想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樊锦诗与敦煌密不可分。如果脱离了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就写不出一个真实、完整的樊锦诗,顾春芳深知这一点。为此,她找来樊锦诗全部的著作、论文以及演讲稿,理清她在学术上始终关切的核心问题,在敦煌学研究上已经或试图突破的问题,在遗产保护方面主要抓住的问题,以及她在时代转型时把握的重大问题,不断熟悉樊锦诗的学术思想、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不仅是樊锦诗的个人回忆录,还是敦煌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考古与文物保护的发展史,更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亲历记。几代敦煌人的努力坚守,会通过记忆将这份精神传递下去。 ![]() 温馨提示: |
|
来自: 昵称64114534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