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唇炎验案(升阳散火汤合甘草干姜汤加味)

 踏遍青山的中医 2019-10-30

 马某,女,初诊于2018-12-27

主诉:双唇皲裂、脱皮半年,加重2个月。患者双唇反复皲裂、脱皮半年,唇周起疱流水,伴疼痛,一般在秋季发作,曾用药水湿敷,红霉素软膏,效果不佳。刻下:唇周起疱疹,破后流水,起皮屑,肿胀疼痛,难于张口,流口水,影响进食,表情痛苦,口罩不离,难以露面,二便调,脉沉细短。

辨证脾胃虚升降失调,阳气遏制而化为阴火,阴火上沿。治疗调节升降,解阳气郁,引火下行。先拟升阳散火汤合甘草干姜汤加味治疗。

升麻10g      柴胡10g       葛根15g      党参15g       白芍15g       羌活10g       独活10g       防风10g     生甘草10g      炙甘草15g        炮姜12g       荆芥10g

7剂,水煎服

2019-3-7复诊:唇炎明显改善,基本结痂,未在起水泡、皮屑,疼痛消失,食欲好转,脉细弦滑。已不戴口罩,渐复常态。

    唇炎是发生于唇部的炎症性疾病的总称。根据病程分类有急性唇炎和慢性唇炎,慢性唇炎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唇炎,是唇部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可分为以脱屑为主的慢性脱屑性唇炎和以渗出糜烂为主的慢性糜烂性唇炎。(1)慢性脱屑性唇炎 30岁以前的女性多发,以下唇为重,轻者脱屑,重者可有鳞屑。可继发感染而呈轻度水肿充血,病情持续数月至数年不愈。(2)慢性糜烂性唇炎 唇红部糜烂剥脱、有炎性渗出物,形成黄色结痂,或出血后凝结为血痂,或继发感染后脓性分泌物结为脓痂。反复发生,也可暂时愈合,但常复发。西医临床上一般于激素来治疗。本例属后者。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唇的疾病跟脾胃有关。

患者双唇皲裂,起疱流水,疼痛,难于张口,流口水,无咳嗽,脉沉细短。诊断为脾胃虚,阳气遏制郁而华阴火。故选用升阳散火汤合甘草干姜汤加味治疗。

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李东垣认为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过食冷物,影响气机升浮,致阳气郁滞而化为阴火。治疗脾胃内伤诸病总的治法为“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阴火”(《内外伤辨惑论》)。并创立了“甘温除热”法,而升阳散火汤正是其“甘温除热”“火郁发之”的具体体现。从组方所体现的治法来看,本方与补中益气汤方主要区别在于本方是以升阳为主,补中、泻阴火为佐。补中益气汤是以补中为主,升阳、泻阴火为佐。方中选用升麻、葛根、柴胡、羌活、独活、防风,此六味俱属“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之“风升生”类药物,以助阳气之升浮,以解阳气之郁滞。正如《医方集解》中所说,“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所以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皆散矣。”同时佐用人参、炙甘草,甘温补脾胃元气,佐用生甘草泻已成之阴火。白芍,《汤液本草》中说:“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厚,阴也,降也。”

甘草干姜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咳,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辛甘化阳,温中焦肺胃。温养脾胃,使气机升降得以调节,阳气得升,阴火得泻。

                                        (韩学定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