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解析

 默然kjo61owua2 2019-10-30
                                              (作者:默然)                                                                                   
关键词 :转换                                                                                                       
       内容一:两种形式的农奴剥削历史     周朝    儒教    封建社会泛论    中国的资本主义论
             二:原始公德制转封建私有等级制    无为大道转有为儒教      精神世界转物质世界      农业转工业,  农奴转工人

       西方学者确定人类历史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四个阶段。划分明确,极是简单。但在中国却是比较复杂,前后拉扯,上下纠缠,错踪复杂的历史转换,至今未见明确,本文试将其简单的梳理一下。                                                             

                               壹 :           两种形式的农奴剥削历史                                    
        中国的农业社会,起萌于轩辕黄帝时期,夏商至隋唐是其成形阶段,由于原始公德制向封建私有制的转化,因此出现了两种形式的农奴剥削历史。                                         
       第一种形式:原始公德制度下的农奴剥削制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夏商时代,世人的私心已起,争斗渐渐频繁,即使战争也时有发生,或者被斗垮了的弱势者,或者犯律者,或者战争俘虏,都有可能失去人身自由而沦为农奴,此时期的农奴剥削尚与原始公德制这个外壳并存,它在后商时发展到了顶峰,周朝是它的末落时期,随着周朝的灭亡而彻底灭亡。                
       第二种形式:封建私有制社会下的农奴剥削制其萌芽起自于西周,秦至唐是其成形阶段。自秦汉时起,中国社会便进入了激烈竞争的动荡时期,土地兼并不断,因失去土地而破产的农民不断,破产的农民被迫无奈而依附于豪强,沦为农奴。此时期的农奴剥削制与封建势力并存属于封建农奴式剥削制社会。这是股严重的历史倒退势力,有者极其严重的顽固的堕落性,其势力在晋朝时发展到了顶峰,隋唐是其消极势力的末落期。至于五代,被武力扫荡而灭亡。                                                       
      秦至唐时期,既属于第二阶段的中国封建农奴剥削制历史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半期。                                                 
       做为两种农奴剥削制历史的交叉时期:周朝,倒似为农奴社会的高级阶段,它起者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但实际上西周倒是个良好的朝代。                                                  
       在农业社会人类劳动用的是体力,即使人的智力也是如此它是个崇尚公德的精神文化历史时期。宋朝以后便进入了以工业为主导的私欲的物质文化历史时期,物力替代人力五代为其转折点。农业转工业,农奴转工人。                                                           

                                      贰 :                      
周朝                                                  
       西周时期,虽世俗私欲萌芽以成,但尚未破公,与之相应,原始公德制社会的无为大道也已处于末落期,开始表面化,世俗格式化。世人遵周礼,习六艺,以德为重。敬天地,祭先祖,尽忠孝,行仁义,此正人君子之道也。此时期公私并存天下尚能合孔子创立儒教,遵行周礼,是为封建社会之典范。                                                                  
       ,在封建社会里等级森严 ,但西周社会虽已建立等级,其贵族尚能守其公德,教化世俗,农奴生活安稳,庶民安守本份,具能守格则天下太平合一。                                  
       二,庶民的私有制已经确认,但尙能遵守礼仪,不做损人利己之事,                       
       三 ,在封建社会,强大的商业势力会危害社会,但西周时期的商业势力只是它的升起阶段,只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于社会有益。
       ,在西周,虽有国家军队与刑法,但并未大用,处于次要位置,整个国家以教化为主,其教学遍及乡村,但建立在封建社会的王朝,离不开国家军队与严刑立法 ,盖因人心不古,犯法者众,即使合一的中庸之道也需以法制强力执行。                                    
                           
                              叁                          
儒教                                                     
       上古三皇时期,世人禀性淳厚,无为大道主行于世,时天地清明,无有妖邪。五帝时期,虽世人私心渐生,但力量薄弱,私欲尚未殃及公德,仍是大道主世,及于后世则私欲渐盛,行为渐浊,道理难明,无为大道已失去了它的普遍性,渐渐归隐,后简称【道教】,以宗教的形式面立于世,相机度化有缘人士。                                                      
       
世人虽渐以俗化,但培清去浊,传道度世乃先圣之责,不可推卸。孔子写春秋,传六艺,创立儒教,正是由原始大道转化而来。无为的原始天道转至有为的儒教人道,悉因迁就于封建乱世而设,它超脱于世俗而又相机传教于世俗,以其至高无上近乎宗教的(不言鬼神怪异)的形式而存在,为其二千年的封建社会树立了道德标准,合于道则世治,悖于道则世乱,实可尊为国教,昌盛于东方世界。                      
       儒道者合一之道也,螺旋式进程的封建历史,分分合合,经久不息,明君忠臣,合道则国治,昏君奸臣,悖道则国裂亡矣,官爱民,民敬官,合一之道也,看似平庸,却是根本。                                  
       在封建社会,正人君子少,奸邪小人多,教化世俗用儒教,治理世俗用法制,然法制必要合乎儒理才是。                                         
       在现实的等级森严的封建专制社会里,若众人皆能安份守己,行为不出格,不以私损公,则社会得以粗安,故曰三纲五常乃世俗之纲要也,其根本还在于合一之道礼仪之邦非是虚言,治国齐家修身皆要遵守规范。如男女刚柔禀性不同,所主有内外之别,夫为妻纲乃大概言之,俗语女子头发长见识短,若妻为夫纲,则家能安顺吗?但若有女子明白道理,处事有方,堪称女中丈夫,则另当别论矣,总以合道为上策才是。                               
       但世人有诸多不良习气实在难改,将事做差,走向极端,以致于形成了封建糟粨,却或又被虚冠之以儒家礼仪,偏解正理,无可奈何也。女子裹足,蹂躏了人身的天然本性,乃世俗色心所致,讲究郎才女貌,华而不实,这种害人之事,风行了数百年之久,此不能归罪于儒教本身,更与孔子无关。
儒教纲要的制定乃是朴实的正心尔,非是色心,欲使众人的生活健康有序,合一之道也。真儒者行为合乎天理。断无伤人害物之说。                          
       儒教敬天爱民,教化世俗,早已深入人心,扎根于中华地区,历经千年而不衰,天下莫不遵崇。其理至正,可平天下,其理至广,可安邦定国,其理至深,合归一道,其理私用,可修身养性。此乃普及世俗不二之教门也,功德巍巍,昭彰天下。                               
       儒教育人内外皆修,以德为重,德智体艺俱全,此安身立命之根抵也。敬天地,祭先祖,尽忠孝,行仁义,此知恩图报,正人君子本份事也。儒教正理所在,礼行天下,是非可分,正邪可辨,歪理邪说者可休矣。学者自当努力去掉不良习气,真正地归依儒道,光明正大于一生。 
       儒教倡导读书,勤做学问,在于明理,悟的透彻便知万事原无二理,其见解深者,自有乐趣。真学儒者自思己身乃父母所赐,一脉相传,岂忍损之而愧对于先祖乎。"闭门常思自己过,闲时莫论他人非",“虚心下气”“克己复礼”,修身养性于平庸之中,得我浩然正气者,是学有所成,在外可相机弘扬正气,否者可独善其身,善业进者功德立矣。                           

                                     肆:          中国封建社会泛论                       
       黄帝战蚩尤,世人的私心即由此时渐渐产生,国家的建立便是其私欲的产物,它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到了春秋时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适合于农业耕种的土地大约已开发完毕,秦朝的建立,中国的农业社会已到了后期阶段,同时标志着完全竞争的封建私有制社会时代的来临。                                  
       在农业社会,道德始终被世人所尊崇,是因为原始大道的遗风犹在,但在其后期的封建私有专制阶段,大道德性的存在只是其最后的喧泄罢了,历史如此,自有其理所在。自春秋时起至汉初立国,历经数百年的动乱,国家疲惫,世人皆欲安息,再者世人的淳朴之心还在,备此条件,无为学说为朝廷所运用,故有了文景之治,此是道家理论在历史中的最后一次大用,其后世人的私欲越来越强,斗争激烈,土地兼并严重,农奴增加,道家的无为学说已是难用,但道德的声望却是越来越虚高,魏晋时期道家理论的宣扬达道了极点,其盛行的玄学,直究根本,甚是直白,并在此前后期间产生了一些不朽之作,堪称经典,留传于世,为后人所敬仰,如:王羲之的书法,《山海经》注释,《针灸甲乙经》等等,然此等道学的辉煌不过是历史的最后一现罢了,再者尚清谈者未必就有治国之才,其后便完全衰落下去。大道废,宗教立。世间道学文化最终被儒家理学所替代,后世的学者多言人事,少有清谈玄学的。                     
       邪依附于正而损正,但若无正气,邪气能否独存?起自农业社会的私欲,在其后期发展到了猖獗的地步,成了倒退历史的消极的堕落势力。魏晋时期,严重的封建农奴剥削制,导致了过于严重化的封建社会等级,在下农奴生命无有保障,在上贵族势力的强大,已威胁到了皇帝的独裁政权,他们肆意挥霍的疯狂霸道的行为,是要以彻底地摧毁道德为己任的,但若随着世间道学的消失,没有了正宗的精神力量做为支撑,它还能存在麽?正去邪亦难存矣若是如此则标志着农业时代将要基本结束在其后期的道德与私欲纠缠的历史中,大约可分为几个阶段:,东汉时期的道德名声如日中天,许多达官权贵在巴结攀交名士,其中有许多虚伪奸诈之徒在冒充名士。,依靠道学的精神力量支撑的门阀高级士族,一旦成了社会的统治阶层,立刻展现出了其堕落的私欲本性,他们凭借着祖传的虚名,就坑骗了世人的忠心,假公济私,成就了封建大农奴主式的历史性倒退势力。,随唐是各种文化的融合时期,已是世间道学的结束阶段了,其后便在世俗中消失归隐矣,而同时倒退历史的农奴剥削势力亦随之处于没落期。总观历史,病殃的东晋王朝,是其腐朽堕落倒退势力发展的极点,它专于内斗,却维持了百年之久,依靠的是世人淳朴的道德正心,总以为东晋乃华夏正统所在,为之尽忠者多矣。但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强硬的坚韧的民族的道德的精神力量,总是被其私欲的倒退势力所克制,愚弄,坑骗。二者纠缠争斗的历史,该是由秦至唐,持续了千年之久,五代归于灭亡。
       中国历史正面的道德的精神力量,在南北朝数百年的历史倒退时期受到了极强的压抑,在唐朝一旦得到了舒展,立刻展现出了极强的活力,国威远播,但此势也就是历史的暂时一现,不可能长久,因为事务反面的消极的根因是除不掉的。既然私欲横行,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人们的行为则需以儒家礼仪来约束,尽可能地合而归一。俗语道是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北方的游牧业地区,旷野气寒,火气内藏,食肉多杀气重,行为粗暴难柔,多喜横行霸道,此本性使然也。欲改邪归正,则佛门言善戒杀去恶,正对其症,故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北方立稳矣。但凡事总有个度数,因世上真心修行者,只是极少数人,若佛教发展的过于庞大,滥竽充数,奸邪混入其中,不惧成为邪教乎?                 
       中国的农业社会所倡导的精神文化,合于公德,但最终要被世人的私欲所摧毁,自秦至唐,属于中国农业社会的后期阶段,人们各种的历史的精神力量在此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彻底的展现,政治上的善恶之道,内外势力的交争,多种文化理论的交融,大商业的利害关系等等,前有的历史的精神力量展现完毕,就成了历史的经验。隋唐时期是其旧有的精神势力的衰退期,同时适应后期社会生活的新的精神萌芽已经形成,隋朝新法律的制定就是例子。          
       经过前期的经验,自宋时起的中国封建社会下半期真正的封建政治制度已经稳定,它以儒教理论为依据,正规的格式化的社会体系井然有序,国有法,行有规,江湖有道义。其教理遍及于乡村,遍及于周边中华地区,世人皆知,然如此正统的稳定的封建统治,却难敌私欲的物质文化的逐渐浸袭。随着人口的增长,商品城市化的发展,市侩习气的熏染,在逐渐地助长着人们的不良习气。言行不一只图目前私欲不究人生公德哲理淳朴已失私心重者公必受损。既是世风日下,邪进正退,则于正道渐行渐远矣。世俗如此,虽有真儒者教导,不过尽力而已,人心岂能制强?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岳武穆壮志难酬。张居正改革为公,却惨遭报复。奸邪遍地,忠良人士虽欲行侠仗义,也需谨慎从事。再者公德也需以私护之,“甄士隐”去,“贾雨村”言。此时期亦正是没落期的农业转向初起的工业时期,是公德精神世界转私欲物质世界的历史时期。转换完毕,中国便进入了物质化的机器工业资本主义历史中去。                                
        人身体的正气随着气血运行而畅通无阻,邪气则会妨碍气血运转
重者发病。同理,在中国的民族历史中,始终存在着正邪力量的纠缠争斗,大约而言,正的中坚力量在逐渐地衰退,在由道学转为儒学,公德即因此而存在,而私欲邪气则在不断地增长,在农业社会,渐生的私欲,以盗取正义的精神力量为势力,成为历史之病。(在大机器工业社会,渐成的私欲表现为它的群体化,它们将凭借者资本的物质力量为分裂的堕落势力,以公之名行私之实,小公损大公,以地区利益分裂破坏着世界大一统社会的和平稳定,私欲既成,真德即隐)。私欲生与成的节点当在五代,实际上大而言之,整个封建社会,便是私欲生成的中间时期,是公德与私欲并存的并且转换的历史的中间时期              
       中国的封建私有制社会,是武夫们的横行时期,集权式的封建等级制,便是其武力斗争的结果,它与原始平等的公有制的文制社会根本对立。五代时更是其武力猖獗的极点,此时纯武无文,他们毫无顾忌地残酷无情地破坏性的大扫荡,亦是在除旧来新,五代做为重要的的历史转折点,不可忽视。         
       五代期间战争迭起,人口大量损亡,土地荒芜,已无因失去土地而破产的农民,故其为纯粹的封建式经济剥削。
中国的封建经济剥削是以赋税摇役为主,西欧的封建经济剥削是以地租为主。中国以五代为节点,先后有两种形式的封建社会历史,在其上半期,是封建农奴式的封建社会历史,在其下半期,是封建资本主义式的封建社会历史,西欧只有一种。                 
       关于分封制,是因原始公德制而自然产生的各地诸侯(官员),在周朝时被以分封的形式,使其权利家族式合法地私传下去,此已是原始公德制社会的结束阶段了,它随着周朝的灭亡而彻底灭亡。但在封建社会,分封制又被以彻底私有的形式长久地延续下去,诸多的皇帝子孙得到分封,南北朝是其延续发展到的极端时期,但就整个封建历史大约而言,分封制算不了多大的事,贵族的分封伴随着改朝换代,在不停地轮转,旧有分封的贵族破落了,新贵族的分封又出现了,谁知其家族得到的分封能传至多久?其在国家的经济中又占有多大的份量?并且封建国家是不允许贵族势力威胁到皇帝独裁政权的。中国与西欧历史的分封制,不可有完全的等同理论。                              
       中国的封建社会,三教九流,黑白两道,文武风气,百工杂技等等非是片纸所能尽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例尽多,此等等事例非是西欧能与之相比较的。                           
       中国的封建社会商业发达,西欧的商业何时发展起来的?西欧的历史进程是由物质力量推动的,先有物质生产的长期性积累,后有商品流通的大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内部有以一横向分隔线,因而有了封建官僚统治者与农民被统治者,上下两大阶层的斗争之事,此事在西欧谈不上,至于历代中国北方的游牧业政权,其内部是由多个部族组成,它们有多个竖向分隔线,会横向争斗并合。                  
       中国封建社会的萌芽产生于西周,至于秦朝而定型,其历史是以融合性的大汉民族为主的社会历史。两千年螺旋式的历史进程,展现出了其博大精深,繁荣昌盛的农业时代的精神文化理论体系它的完整性可遍及一切任何外来文化都可能被其消化融合,若言其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此理不能成立,小瞧中国文化,是其见识狭窄之故。至于总观西欧的社会历史则是比较简单,其直线性思维方式是由小至大,其文化理论是有棱有角,内容琐碎,范围有限,故言其西欧文化的特殊性可也。虽说如是,在近代,西欧的物质文化理论却是取得了大的突破,凭借着其物质化的工业资本主义势力穿刺于全球,其文化理论始大兴于世,普遍于全世界,但虽看似轰轰烈烈,实际上若用简单的西欧文化理论套用复杂的中国的事理中去,仍是很难说的通彻的,通融的理论还是用中国文化合适。西方人的线性思维文化与中国人的圆融合一性思维文化交遇,长短尽见,孰优孰劣?现在的世界将走向大同,全世界的各种文化理论体系能否融合归一?                                     
       人类私欲的兴盛,说明斗争的激烈,各民族社会存在着分崩离析,甚至完全覆灭的可能性,但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国家始终存在着,究其原因,中国农业社会的定居式生活较为稳定,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经济自立,外需不强。,中国的地理多山关险阻,进可攻,退可守,性坚韧,持久力强。,底蕴深厚的华夏文化至中至正,它根于自然,用于社会,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之所在,民族不可能被消灭。,历史证明,即使任何强大的塞外民族在中国建立政权,最终的结果是要被融合到大汉民族中去的,向外圆周式发展的,混合庞杂的,融合力极强的大汉民族,在渐渐地走向大同世界。有容乃大。                                          
                                 
                            五 :           
中国的资本主义论                    
       宋至清属于农业社会的末落阶段,也是工业社会的初起阶段。中国的手工业者在宋朝时,彻底摆脱了对封建官僚势力与商业的人身依附关系,成为了独立的经营者,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劳动工具的改进,交通来往的便利,人生观念的转变,商品量的大幅度增加,老式呆板的的农奴制剥削已经淘汰,新的租佃雇佣式的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确立了,历史的农奴阶层从此便转化为佃农及工佣(雇佣工人)阶层矣故自宋至清,中国属于封建资本主义手工业历史阶段。至于其萌芽则在隋朝时便产生了,适应宋至清时期的律法制度就是在隋朝制定的。       
       由手工业到机器工业的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因此而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在其第一阶段,生活在封建社会基层的手工业者,与农民属于同一的被统治阶层,同受封建官僚阶层的统治。做为手工业生产的动力乃是人力及畜力,小小规模的生产可以,若是做大,也是本大利薄,故其难与机器工业相提并论。手工业者凭借手艺生活,能做精者是不容易。                          
       由民间起始的手工业资本主义,到了清朝后期遇到了困境,当时的山东可作为此事的典型,由于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手工业生产过剩,所谓走出去,闯关东,就是当时的解决之法。内陆人多地少,向外地周边转移,导致的结果是经济区域圆周式的扩大大量的商品需远距离大范围的运输,但人力弱小,此责任能担当的起麽?举个例子,新疆与内陆的大量物品,能依靠骡马牛车远距离的运输吗?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交通运输的改善,皆需依赖于强劲的物力来替代人力及畜力。机器工业化的实现是早晚的事。      
       人的精神力量源自于身内,物质力量来自于身外物质物质能源的深度应用,所产生的强大动力,用来替代人力及畜力,手工业籍此可转化为机器工业,大量商品籍此可实现大范围远距离的流通。随着机器工业势力的不断发展,它会渐渐地大于甚至覆盖于农业,它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整個社会对此工业的物质力量的依赖会越来越严重,此时期的封建国家与官僚集团会重视它,持有它,掌握它,历史的资本主义工业因此而脱离了社会的基层。这便是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路数。机器工业为主导的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物质化的社会,是中国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的高级阶段。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干扰了中国式的自然的发展历程,此段历史只算是个揣摩吧。           
       由物质力量推动的大一统世界的到来,世界各地的文化理论体系亦将大交汇于此时。各地的文化理论体系大约皆起源于原始社会,由于世界各地的水土不同,世人禀性有别,故其教化理论有别,或曰仁,或曰义,或曰柔,或曰慈等等,看似头绪万端,其论点多有不同,似皆有些局限性,但若论其大理,究其根本,则理无二致,能融会惯通者是为大儒。儒教的发展,即在于以理服人,朴实的真理为天下合一之正道,余者偏道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