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周易》论孝道之五

 翰林钱府 2019-10-30

《二十四孝》批判(下)

读《周易》论孝道之五

第十三孝为“稍豁温衾”。其原文为“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香躬执勤苦,一意事父,夏天暑热,为扇凉其枕席;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褥。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九岁失母,歌词曰“没妈的孩子象根草”,真的很可怜。父母去世,当父亲的应该多关心孩子,给孩子以温暖。黄香之父却还要让孩子夏扇床箦,冬暖其衾,而自己享受,这样的父亲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父慈才能子孝,这种偏面的孝行,不合儒家中庸之道。

读《周易》论孝道之五

第十四孝为“拾葚异器”。其原文曰:“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莽乱,岁荒不给,拾桑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与之。”

“拾葚异器”与“行佣供母”一样,让人有一种错觉,那就是贼遇孝子,必有厚赠。既称为“贼”,其行却义,这样的贼倒是很可爱。“拾葚异器”这样的孝行却也平常,而贼之义举却令人感动!这样的故事不知是宣扬平常孝行,还是宣传贼之义举。

读《周易》论孝道之五

第十五孝为“涌泉跃鲤”。其原文曰:“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妻出汲而奉母。又嗜鱼脍,夫妇常作之。召邻母,共食之。后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诗时取以供母。”

故事胡编乱造,神乎其神,荒唐可笑。故事内母亲嗜好劳人,不顾儿媳死活,还要邀邻人一起来折腾,真有点为老不尊的样子。二十四孝中许多故事都是这种毛病,为宣愚孝,就把长辈描述成很不堪的样子,或者把神话当做现实,怎让人心服口服?

读《周易》论孝道之五

第十六孝为“闻雷泣墓”。其原文曰:“魏,王裒事母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墓所跪拜,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惧。’”

儒家思想,过犹不及。过度孝则如不孝。母生前惧雷,死后闻雷则奔暮而泣告,这就太过了,相信世人皆难以做到。响雷下雨,避犹恐不及,还要远奔山林母墓,就不怕被雷击?亦不怕受雨生病?自损身体健康,也是对父母的不孝呀!这种孝行不是精神失常就是沽名钓誉,不足信也。

读《周易》论孝道之五

第十七孝为“乳姑不怠”。其原文曰:“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疾笃,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

孙幼断乳,婆吸媳乳,一乳数年,给人的感觉是不知哪里很不舒服。年高无齿,可食牛奶呀,为什么非要抢占属于孙子的权利?整天吸食儿媳之乳,不仅为老不尊,也有点年老无耻。

读《周易》论孝道之五

第十八孝为“卧冰求鲤”。其原文曰:“晋,王祥,母丧,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欲食鲜鱼,时天寒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这则的特点就是鬼话连篇、父母不慈、子过愚孝、蠢不可及。别的不说了,前面同样的问题太多了,这里只说说“蠢不可及”。冬季求鱼,以石破冰可矣,解衣卧冰,冻不死也会冻病冻伤,而冰决不会自开,这是连小儿也知道的常识,大人却一本正经地编出这种瞎话。再者,古代的鲤鱼怎么这么容易被感动,一会儿一对,都以自杀的方式自己送到孝子的手中来,以供孝子“沽名钓鱼”。其实鲤鱼也很无耐,遇上《二十四孝》的作者一根筋,编故事没有新意,都是鲤鱼自己跃出来,供为老不尊者享用,供愚孝者成名。

读《周易》论孝道之五

第十九孝为“恣蚊饱血”。其原文曰:“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潜肤,恣取膏,虽多不驱之,恐其去以而噬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恣蚊饱血”与“卧冰求鲤”一样蠢,有过之而无不及。都是以极大地损害身体健康为代价,以实现可笑的孝行。把蚊子打死不行吗?“恣蚊饱血”不是爱亲,而是孝蚊!

读《周易》论孝道之五

第二十孝为“扼虎救父”。其原文曰:“晋,杨香,年十四。尝随父丰往田间获粟,父为虎曳去。时杨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搤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方得免于害。”

杨香年十四而搏虎,并成功打跑老虎,救了父亲,比武松厉害多了!武松打虎太不痛快了,太娇情了!武松打虎,又要喝那么多酒,还带着一根哨棒,结果虎还不服气,玩命到底。你看人家杨

香,才十四岁,未成年人,一亮相就把老虎吓跑了,这得有多厉害才行啊!

读《周易》论孝道之五

第二十一孝为“哭竹生笋”。其原文曰:“三国,孟宗,字恭武,少孤,母老病笃,多月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归持,作羹奉母。食毕疾愈。”

就让古人继续编瞎话吧,我不想打扰了,咱们看下一孝。

读《周易》论孝道之五

第二十二孝为“尝粪忧心”。其原文曰:“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流汗,及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愈剧,但尝粪,

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历史上越王勾践为讨好夫差,就曾问疾尝粪。仇人的粪都能尝,况自己父亲的呢,所以笔者就不质疑了,再看下一孝吧。

读《周易》论孝道之五

第二十三孝为“弃官寻母”。其原文曰:“宋,朱寿昌,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复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谓‘不寻见母,誓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已七十有余。”

“弃官寻母”,了其生遗憾,其孝可赞,寻母而得,其行可嘉。

读《周易》论孝道之五

第二十四孝为“涤亲溺器”。其原文曰:“宋,黄庭坚,号山谷。元祐中为太史,性至孝。身体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洗涤溺器。未曾有一刻不供人子之职。”

我也曾涤亲溺器,洁亲痰盂,日夜事奉母亲,然并未列入二十四孝,谁叫人家黄庭坚是名人呢,哈哈哈。

读《周易》论孝道之五

余观夫《二十四孝》,其中故事大多荒唐可笑,不合实情。为状子孝,无意间把父母长辈描述得为老不尊、自私贪求、不仁不义。为状孝感万物,却把儿子描写得自残自损,愚蠢可笑,结果还感动鲤鱼,自送其命;唯一没感动的就是蚊子,这和二十四孝整体文风不符,应该修改为蚊子最终被感化,纷纷撞墙自尽才好。最令人气愤的就是“埋儿奉母”,简直就是惨无人道!胡偏乱造故事倒也罢了,最后还要把这些故事穿上儒家的外衣,作为儒家孝道大肆宣扬!如果孔圣人在天有灵看到这种现象,一定会死死气活,大声辩解。这与儒家思想沾边吗?儒家思想是这样的吗?儒家孝道的真谛在哪里?还是看看作者《读<周易>论孝道之二》吧。

(子夏故坛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