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断鸿声里------路来森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10-30

读中国古典诗词,你会发现,诗人对大雁的描写,是常常和长空、霜月、衰柳、残垣、玉露、微云、大漠、边塞等意象放在一起的。

杜甫的“鸿飞冥冥日月白,清风叶赤天雨霜”,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徐昌图的“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李均的“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这样的描写,有的是想表现某种思念之情,有的则是渲染气氛,抒发一种幽微的情怀。读这样的诗篇,我常常会沉浸其中,目移神游,思绪翩翩,脑际就情不自禁地划过秋空中那一声声的雁鸣。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据说衡阳有一座“回雁峰”,南飞的大雁至此,即停止下来过冬了。也就是说,大雁要在南方待较长的一段时间。可奇怪的是,古诗词中极少有描写大雁南方生活的诗篇。难道大雁被南方的青山秀水陶醉了?难道大雁们都成了“小家碧玉”,含蓄了它们那高亢的鸣声?或者干脆成了“大家闺秀”,足不出户了?因之,也就不能感动诗人们,诗人们也就不再为它们歌唱了?

总之,烙在我印象中的,还是北方的大雁,特别是小时候飞过我眼中的大雁。

中秋过后,田地里的庄稼渐渐收割完毕,剩下一地白茬。草木干枯,衰草连天,风起处,间或飘起一团蓬絮,刮走了空中飘浮的游丝。野地的果树上,偶或缀着几个干果,在凉风中抖着,大地呈现出一派苍凉和萧瑟。河水沉淀了夏日的尘泥,变清了,变凉了,河底的砾石历历可见,掬水在手,有一种冽冽的感觉。秋,凉到了心头。仰望长空,天更蓝,更远,几块白云悬在空中,动也不动,悠远的玄想,仿佛是一种濒死的寂寞。一切都失去了勃勃的生机,作起了冬的准备。

这时,嘎的一声,遥远处传来了一声雁鸣。嘎,嘎……一声接一声,叫声越来越近,声音愈来愈高,像是谁按响了由低音到高音的琴键,嘹亮在高远的天空中。南飞的大雁过来了。

村子里的老人抬头 望天:“过雁了。”声音拉得很长,一脸的惊喜,跟着就是惊喜之后的怅惘。

雁阵惊寒,冬天就要到来了。秋去冬来,季候嬗变,人面对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除了对生命的无奈和感叹外,还能做什么——蓦然的惊喜之后,将是长长的寒冬。

而有些时候,不是“雁阵惊寒”,竟是“雁鸣惊心”。那是一个霜后的早晨,田野中的风,凉凉的,低洼处的红薯,叶子已被 秋霜打蔫了。我正于野外跑步运动,霍然 就听到了雁的鸣叫声,那是一种急促而又 凄凉的尖叫。抬头望天,并没有看到雁群,细细寻觅,终于在高高的蓝天上看到了一只孤雁。深远的秋空,残月西挂,它正孤独地飞行在霜天之下,它的翅膀扇动得很快, 扑闪扑闪……急急地向前赶,叫声则一声 紧似一声,有一种焦灼,有一种孤独,有一种绝望。

此情此景,迅疾就使我想到了古人在 诗文中,常写到的一个词——“断鸿”(失群 的孤雁)。这一个“断”字,不正是描写的此种景象吗?

杜牧的“寒灯思旧事,断雁(鸿)惊愁 眠”,柳永的“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辛弃疾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 游子”……怎一个“断”字了得?一个“断”字,写尽了雁的孤独,更写尽了人的孤独的思念、忧愁的等待,和落寞的怀想。

更有诗人崔涂,有《孤雁》一诗,即写了孤雁飞行路途的艰难,更喻示了人生道路的不尽坎坷。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秋空之下,断鸿声里,几多孤独,几多愁。“断鸿”,已然成为一个文化语码,寄寓着游子的孤独寂寞,寄寓着游子的思念牵挂。

摘自:2019年10月29日《 松江报》

断鸿声里------路来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