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亲子育儿书籍教大家这样做

 爱读书的二小姐 2019-10-30

很多细心的爸爸妈妈都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以前总喜欢黏着自己,总是说话说个没完的那个孩子,竟然开始变得安静起来了......

明明和好朋友吵了一架很委屈,他却自己躲进了房间里。

明明老师让他回家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选择参加哪个比赛,他却自己默默地做出来选择,回到家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就算做父母的想和他坐下来好好谈谈,他也只是随便地答应几声,“哦”,“知道了”,“好”……好像舍不得多说几句话。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也让爸爸妈妈感到非常困惑,我是孩子最亲的人,也是最爱孩子的人,可为什么孩子却什么事都不愿意跟我说呢?

那么,孩子究竟为什么不爱和父母交流呢?



第一个原因: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父母接受。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父母经常使用一些批评,说教,命令,判断等“不接受”的语言,有意或无意地向孩子传达了一种“你是错的”,“你必须听我的”的信息。

经常接受这样的信息,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的挫败感,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会使孩子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导致孩子关闭心扉,不愿意向父母说出心里话。

比如,文文和好朋友丽丽吵架了,她回来向妈妈抱怨:妈妈,丽丽把我的书弄脏了,我再也不想跟她玩了。

文文的妈妈没有注意到文文的情绪十分低落,就大声嚷道:文文,你怎么能这么小气。你这样做很不成熟,你会因此失去丽丽这个好朋友的。

像文文妈妈这样的谈话,就充满了“不接受”的语调。一开始,她用批判,甚至羞辱的词“小气”,“不成熟”,给文文做出了一个负面的评价,定义了文文的行为是不对的。接着又用“会失去朋友”来威胁文文,完全无视文文的情绪。我们可以推断,这样的结果,要么文文就会和妈妈顶嘴,要么文文就会什么都不说,掉头就走。

当然,如果文文的妈妈更在乎文文,更温柔一点的话,那么,她可能会说:文文,书脏了没关系的,擦一擦就好了。妈妈建议,你试着继续和丽丽玩,她可能只是不小心弄脏了你的书。

像这样的谈话,就没有问题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他所接收到的意思远远不止是你的建议。比如上面那个例子,在文文听来,可能就变成这样的意思:

妈妈不理解我的感受,妈妈认为我的感受不重要。

妈妈认为是我的错,不是丽丽的错。

妈妈不在乎我的感受,妈妈觉得我的想法是不合理的。

像这样,尽管父母觉得自己很温和,但孩子还是会产生排斥心理,并拒绝开口。

解决办法

针对这种情况,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少说“不接受”的语言,留给孩子自由说话的空间。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指出,父母在和孩子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常使用12种错误的口头回应方式,包括:

1 直接命令孩子怎样做

2 警告孩子,这样做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后果

3 以大人的口吻,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

4 迅速给孩子一个建议,但这个建议和孩子的想法正好相反

5 对孩子进行说教,试图影响孩子

6 对孩子进行批评等负面评价

7 过度赞扬孩子,或不是真心地赞扬孩子

8 用嘲笑的口吻,让孩子感到愚蠢

9 用自己的角度对孩子说的话或做的事进行分析

10 否定孩子强烈的情绪并试图驱散这种情绪

11 用反问的语气审问孩子的理由

12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谈论这个话题

这12种口头回应都被认为是“不接受”的语言,父母要尽量不说,或者少说。如果父母觉得这样太难,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而中性的表达,邀请孩子继续谈话。比如,父母可以说:

我真想听听你的想法。

给我讲讲。

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这些回答也能很好地打开孩子的话匣子,对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很有帮助。


第二个原因:父母的情绪过于激烈或过于冷淡,导致谈话难以进行。

另外一部分孩子,则是因为他们和父母谈话时,父母总是把一件小事放大,或者随便敷衍他们,久而久之,孩子就不爱和父母谈心了。

比如说,晓晓因为考试的时候肚子疼,没考好。回来后,她很沮丧地跟妈妈讲了这件事。

妈妈却变得格外紧张:怎么就偏偏考试的时候肚子疼了?你还要不要紧?哎呀,这次又没考好。

晓晓妈妈的这种情绪,很快就传染给晓晓,让她本来不太好的情绪变得更糟糕了。

类似这样的妈妈,太过看重孩子身上发生的每件事,无意中给孩子增加了不少的压力,孩子自然也无法心平气和地和她们交谈。

解决办法

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首先要调整自己对孩子的关注度,不要过于焦虑,也不要简单敷衍。

其次,父母说话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持语气的平和,不要太高语调说话。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也可以刻意缓一缓再说。

另外,父母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真诚地倾听孩子说的话,这样,才能让孩子更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第三个原因:孩子和父母无法正确解码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彼此相互误会。

除了上面两种原因,父母也可能是一开始就误会了孩子的意思,并且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误解,从而导致双方之间产生矛盾,最后,孩子不再愿意和父母交流。

比如,小明和爸爸去图书馆看书,爸爸看得津津有味,小明却因为和朋友约好去踢球,担心自己迟到。于是,小明就问爸爸:爸爸,我们要回家了吗?

爸爸听到小明这么问,以为小明不喜欢读书,着急回家看电视,于是很恼火,就严厉地命令小明:你安静点,好好看书,不然我们就要再晚一点再回家。

爸爸这么说,小明就不说话了,但他气鼓鼓地。

解决办法

对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父母在接受到孩子的信息后,最好将自己所理解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反馈,并以此判断自己是否正确理解孩子的意思,以免因为双方关注点的不同影响谈话的正常进行。

比如在上面那个例子中,小明的爸爸可以这样说:小明,爸爸想知道你为什么急着回家。是因为你想回家看电视吗?

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可以及时得到孩子的反馈了。这样,既能及时发现自己对孩子的误解,也能避免自己因为胡思乱想而生气。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孩子,一点一点地走进孩子心中。

举报/反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