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大将王翦伐楚坚持要带60万大军,老谋深算:战略是稳扎稳打,通过拼消耗,耗尽楚军粮草

 昵称散步收藏 2019-10-30

秦始皇在决定灭楚前,曾分别询问了李信及王翦的意见,李信认为20万兵力足够,而王翦却坚持非60万不可。当时的楚国虽然被秦国打的不断向东迁移,但却在东面占据了原宋、鲁等国的不少土地,实力还是有的。

那两位经验丰富的战将为何做出的估算差距如此之大呢?其实主要是战术导致的。李信作为秦国少壮派军官的代表,此前灭燕的战例就以狂飙突进为主,能迅速解决问题,不仅为统一天下节约时间,更能够为秦国节约大批粮食。所以,李信的战术就是迅速出击,占据楚国国都寿春,达到灭国目的。


而李信之所以敢以20万兵力去灭亡南方大国楚国,是基于对楚国弱点的清晰认识决定的。楚国虽然是南方大国,但其战国以来的变革很不彻底,国内盛行封君制,即楚王会在楚国境内分封封君,这些封君有独立的领地、兵员,自行征税,这就造成了楚国无法像秦国那样由中央朝廷通过郡县制直接征调地方兵员赋税。据统计,楚国境内的小封国多达36个,这种国中之国的体制,让楚国如同一盘散沙

面对这样一个国度,李信自然自信的认为,只需要20万兵力,速战速决即可灭亡对方。战争初期,李信的战略也的确起到了预期效果,李信在公元前225年出兵,一路南下,攻克平舆、鄢郢,楚军大败,李信即将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合兵一处攻打寿春。

但就在这个时候,李信的大军却做出了让人感到非常奇怪的举动,大军不是继续向东挺进,而是突然回师去了西北的郢陈。李信出兵前,郢陈就已经被秦国攻克,属于李信的大后方,李信这么反常的举动究竟为何呢?

这还得从秦始皇的恩人芈启说起。

芈启,准确的说应该叫昌平君,楚国公子,曾在秦国为官,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嫪毐叛乱时,正是昌平君带兵平乱的。秦始皇灭楚前,特意将昌平君封在了郢陈,就是希望借助他楚国公子的身份,安抚楚人,减少抵抗。

然而,就在李信一路高歌猛进之时,驻守后方郢陈的昌平君却突然反叛,这让李信措手不及,因为秦军的粮道将被切断,秦军也将处于南北夹击的困境之中。所以,李信放弃了原本的进攻方向,转而回师收复郢陈,也就在这个时候,楚将项燕在背后追击李信大军,连杀七名秦国都尉,导致李信战败。

所以,李信伐楚的失利,不能说是他的问题,昌平君的叛乱毕竟是突发事件,就连秦始皇也没有预料到。

接下来再来说说王翦的战略。

王翦的战略是稳扎稳打,拼消耗。同样是面对封君制残留的楚国,李信是希望通过闪电战,趁楚军尚未捏合成一股绳的时候击溃对方。而王翦则是通过拼消耗,耗尽楚军粮草


王翦最初提出这一战略时,之所以没有获得秦始皇的首肯,一是因为60万大军几乎是秦国全部的机动兵力,风险太高;二是因为供养60万大军在异国他乡征战,对秦国的国力考验极大。但李信的失败,不得不让秦始皇改变原有策略(此时楚军已经形成战力,甚至还反攻了十几座秦国占据的原魏国、韩国城池),咬牙同意。

战国时期,各国兵制都是兵农合一,平时务农,有战事时上战场。所以,李信出兵20万时,楚国也只需要征调对等的兵力应对即可。而当王翦带着60万大军杀来时,楚国就不得不加派兵力,但导致的结果就是加剧了楚国后勤的负担。

于是,奇怪的一幕出现了。60万远征的秦军在楚国境内无所事事的待了足足一年之久不缺粮,反倒是主场作战的楚军因粮食短缺,不得不移师向东就粮(凸显了楚国封君制的弊端,各地赋税粮食由封君自行征收)。王翦正是趁楚军东移之际,发起突击,大败楚军,灭亡了楚国。不得不说,同样是看准了楚国的弱点,王翦更加老谋深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