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记.祭统》诗解4三重馂惠

 琴诗书画情 2019-10-30

题文诗:

祭入舞时,君执干戚,舞位东上,冕而揔干,

率其群臣,以乐皇尸.天子之祭,与天下乐;

诸侯之祭,与境内乐.祭有三重:献莫重裸,

声莫重于,升歌清庙,舞重大武,此周之道.

凡三道者,假之于外,增君子志,与志进退:

志轻礼轻,志重礼重,轻其情志,求外礼重,

虽至圣人,弗之能得.君子之祭,至祭自祭,

必身自尽,所以明重.道之以礼,以奉三重,

荐诸皇尸,圣人祭道.至祭至情,善终如始,

馂者祭末,馂鬼神余,尸亦惠人,是故尸谡,

君与卿馂,大夫六馂,臣馂君余,士八人馂,

贱馂贵余;继之士起,执具以出,陈于堂下,

百官进馂,下馂上余.凡馂之道,每变以众,

别贵贱等,兴施惠象.至祭至泽,至泽至大,

上有大泽,惠必及下,上先下后,先尊后卑,

非上积重,下有冻馁.大泽必惠,惠及天下,

至惠真情,真情所至,惠将必至,民心所望,

不可不惠,由馂见之.至惠施民,可以观政.

正文:

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揔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是故天子之祭也,与天下乐之;诸侯之祭也,与竟内乐之。冕而揔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此与竟内乐之之义也。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裸,声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凡三道者,所以假于外而以增君子之志也,故与志进退;志轻则亦轻,志重则亦重。轻其志而求外之重也,虽圣人弗能得也。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自尽也,所以明重也。道之以礼,以奉三重,而荐诸皇尸,此圣人之道也。

  郑玄注: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是故天子之祭也,与天下乐之。诸侯之祭也,与竟内乐之。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此与竟内乐之之义也。君为东上,近主位也。皇,君也。言君尸者,尊之。以乐,音洛,下同。竟音境,篇内皆同。近,附近之近。
  [疏]“及入”至“义也”。正义曰:此一经明祭时,天子、诸侯亲在舞位,以乐皇尸也。

  郑玄注: 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於祼,声莫重於升歌,舞莫重於《武宿夜》,此周道也。《武宿夜》,武曲名也。周道,犹周之礼。献之属莫重於祼,一本无“之属”二字。凡三道者,所以假於外而以增君子之志也。故与志进退,志轻则亦轻,志重则亦重。轻其志而求外之重也,虽圣人弗能得也。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自尽也,所以明重也。道之以礼,以奉三重而荐诸皇

[疏]“夫祭”至“之道也”。正义曰:此一节并明祭祀之礼,有三种可重之事。“舞莫重於《武宿夜》”者,《武宿夜》是武曲之名,是众舞之中,无能重於《武宿夜》之舞。皇氏云:“师说《书传》云:‘武王伐纣,至於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欢乐歌舞以待旦,因名焉。’《武宿夜》,其乐亡也。”熊氏云:“此即《大武》之乐也。”“凡三道者,所以假於外而以增君子之志也”者,言三种所重之道,皆假借外物,而以增益君子内志。祼则假於郁鬯,歌则假於声音,舞则假於干戚,皆是假於外物。“故与志进退”者,此外物增成君子内志,故与志同进同退。若内心志轻略,则此等亦轻略。内志殷重,此等亦殷重。

【今注】 
①干戚:指用作舞蹈道具的盾牌和斧。②东上:是接近主位的地方。㧾:握持。 ③皇:有光明伟大的意思。 称“尸”为皇,表示尊敬。 ④竟:通 “境”。

【今译】 
到了舞乐开始时,君王便执着干戚走上跳舞的位置,站在东边 的上方,头戴冠冕,手握盾牌,率领他的群臣起舞,供代表祖先的皇 尸娱乐。所以天子的祭祀,是与天下人一道欢乐;诸侯的祭祀,是 与国境内的人一道欢乐。诸侯祭祀时也要头戴冠冕,手握盾牌,率 领群臣起舞,供皇尸娱乐。这就是与境内的人一道欢乐的意思。 尸,此圣人之道也。


  【今注】 
①升歌:行礼奏乐的第二项,在金奏之后。天子行礼,升堂时演唱《周颂· 清庙》之诗,叫做“升歌清庙”。②《武宿夜》:大武舞共有六成,即六节。武 宿夜是第一节舞的名称。 
【今译】 
祭祀中有三项内容特别重要:荐献祭品,以“裸”礼为最重要; 声乐以“升歌”最重要;舞蹈以《武宿夜》之舞最重要。周代的礼是 这样的。这三项重要内容,是借助外物来加强君子的意志。所以 礼仪是随着君子的意志而升降变动的。意志轻率,礼仪也就轻率; 意志庄重,礼仪也就庄重。如果意志轻率却要求外在的礼仪庄重, 即使是圣人也做不到的。所以君子的祭祀,一定要自己竭尽诚心, 才能表现得庄重。遵循礼的要求,奉行三项重要内容,以此荐献于 皇尸,这便是圣人祭祀的道理。


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是故古之君子曰:「尸亦馂鬼神之余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是故尸谡,君与卿四人馂。君起,大夫六人馂;臣馂君之余也。大夫起,士八人馂;贱馂贵之余也。士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百官进,彻之,下馂上之余也。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是故以四簋黍见其修于庙中也。庙中者竟内之象也。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非上积重而下有冻馁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由馂见之矣。故曰:「可以观政矣。」

分段注译】 

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 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是故古之君子曰:“尸亦馂鬼神之余 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是故尸谡,君与卿四人馂。君起,大 夫六人馂。臣馂君之余也。大夫起,士八人馂,贱馂贵之余也。士 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百官进,撤之,下馂上之余也。

【今注】 
①馂(jùn):凡食人之余谓之馂。这里指祭祀结束后,大家分食鬼神享用 过的供品。末:结尾。②惠术:施惠的方法。意谓鬼神剩下一点食物与人 共享,是鬼神施恩惠给人。③谡(sù):起身。④百官:指帮助举行祭祀的 众执事。进:当作“馂”,因声近而误。 
【今译】 
祭祀中还有“馂”的仪式。“馂”是在祭祀的结束,但也不可不 了解,因为古人有句话叫做“善终者如始”。“馂”正是这样一个善 终。古代的君子说:“尸也是吃的鬼神剩下的祭品,这便是一种施 惠的方法,从中可以观察到政治意义。”所以,当祭祀结束,尸起身 离开后,君王和四位卿便去吃尸剩下的祭品。君吃毕后,大夫六人 再去“馂”,也就是臣吃君剩下的食品。大夫吃毕起身后,士八人再 去“馂”,也就是贱者吃贵者剩下的食品。士吃毕起身,便各自端着 食具出来,把剩下的食品陈放在堂下,这时参加祭祀的众执事便上 去“馂”,吃完了再撤掉。这就是在下位的人吃上位的人剩下的食 品。 

分段注译】 
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是 故以四簋黍,见其脩于庙中也。庙中者,竟内之象也。祭者,泽 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非上积重 而下有冻馁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 必将至也。由馂见之矣,故曰:“可以观政矣。” 
【今注】 
①脩:当作“遍”,意谓思惠遍施于庙中。②夫人:犹言人人。 
【今译】 
馂的方法,是每变一次,馂的人数就增加一次,以此来区别贵 贱等级,并作为由上而下施加恩惠的象征。所以从这四个饭器,就 可以看出恩惠已经遍施于庙中,而庙中,正可以作为整个国家的象 征。举行祭祀,是因为上面有大恩泽。上面有大恩泽,恩惠就一定 会施及下面,只是从上而下、先上后下而已。并非上面积聚很多财 富,下面却有受冻挨饿的民众。所以上面有大恩泽,民众就会一个 个在下面等待,相信恩惠一定会到来。这就是从“馂”的仪式中看 出的,所以说:“从中可以观察到政治意义。”

 
   郑玄注: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是故古之君子曰“尸亦馂鬼神之馀”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术,犹法也。为政尚施惠,尽美能知能惠。《诗》云:“维此惠君,民人所瞻。”道之,音导。馂音俊。施惠,始豉反,下文注并同。能知,音智。是故尸谡,君与卿四人馂。君起,大夫六人馂,臣馂君之馀也。大夫起,士八人馂,贱馂贵之馀也。士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百官进,彻之,下馂上之馀也。进,当为馂,声之误也。百官,谓有事於君祭者也,既馂,乃彻之而去,所谓自卑至贱。进、彻,或俱为馂。谡,所六反,起也。百官进,依注作“馂”。卑如字,《隐义》音必利反。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是故以四簋黍见其脩於庙中也。庙中者,竟内之象也。鬼神之惠遍庙中,如国君之惠遍竟内也。别,彼列反,下同。见,贤遍反,下同。脩於,一本脩作徧,徧音遍,下同。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非上积重而下有冻馁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由馂见之矣。故曰:“可以观政矣。”鬼神有祭,不独飨之,使人馂之,恩泽之大者也。国君有蓄积,不独食之,亦以施惠於竟内也。重,直龙反,下同。馁,乃罪反。夫音扶。见如字,旧贤遍反。畜,敕六反。
  [疏]“夫祭”至“政矣”。正义曰:此一节明祭末馂馀之礼,自求多物,恩泽广被之事。“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者,引古人之言证馂为美也。夫“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而祭之有馂,即是克有终而礼犹盛,故云“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已,语辞也。“是故古之君子曰:尸亦馂鬼神之馀也”者,又引古言证馂义也。言亦者,亦人馂尸之馀,乃是人食尸馀。而云“尸亦馂鬼神馀”者,若王侯初荐毛血燔燎,是荐於鬼神。至荐熟时,尸乃食之,是尸馂鬼神之馀。若大夫、士阴厌,亦是先荐鬼神而后尸乃食,亦尸馂鬼神馀,故并云“尸亦馂鬼神之馀”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者,术,犹法也。尸馂鬼神之馀,是施恩惠之术法,言为政之道,贵在於惠,可以观省人君之政教。能施恩惠者,即其政善,不能施恩惠者,则其政恶,故云“可以观政矣”。“臣馂君之馀也”者,以君於庙中,事尸如君,则君为臣礼。君食尸馀,是臣食君馀,与大夫食君馀相似,故云“臣馂君之馀也”。诸侯之国有五大夫,此云六者,兼有采地助祭也。以下渐遍及下,示溥恩惠也。“士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者,士庙中馂讫而起,所司各执其馔具以出庙户,陈于堂下。“百官进,彻之”者,进,当为馂,谓有祭事之百官馂讫,各彻其器而乃去之。“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者,初君四人,次大夫六人,次士八人,是变以众,加之以两,是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者,兴,起也。其馂之礼,初馂贵而少,后馂贱而多,皆先上而后下。施惠之道亦当然,皆先贵后贱,故云“施惠之象”。“是故以四簋黍见其脩於庙中也”者,谓馂之时君,与三卿以四簋之黍脩整普遍也。所以用四簋多黍而馂者,欲见其恩惠脩整遍於庙中。诸侯之祭有六簋,今云以四簋者,以二簋留为阳厌之祭,故以四簋而馂。簋有黍、稷,特云“黍”者,见其美,举黍,稷可知也。“庙中者,竟内之象也”者,以四簋而遍庙中,如君之恩惠遍於竟内也。“顾上先下后耳”者,言上有大泽,惠必及下,无不周遍。但瞻顾之时,尊上者在先,卑下者处后耳。一云顾,故也。谓君上先馂,臣下后馂,示恩则从上起也。“非上有积重而下有冻馁之民也”者,言非是在上有财物积重而不以施惠,而使在下有冻馁之民。言有积重,必施散在下,不使冻馁。“由馂见之矣”者,言民所以知上有财物恩惠及於下者,祗祭祀之馂,见其恩逮於下之理,故曰“可以观政矣”者,馂若以礼,则能施惠,其善政也。馂若不以礼,则不能施惠,其政恶也。故云“可以观政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