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昌龄很经典的一首七绝《芙蓉楼送辛渐》,含蓄蕴藉,最后7个字包含一句成语

 qiangk4kzk8us4 2019-10-30

王昌龄是唐代边塞诗人,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他的作品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惊艳了世人千年;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令人热血沸腾。王昌龄才华不逊于李白,却历经坎坷,几遭贬谪。不过诗人总是披肝沥胆,被后人不断称赞。下面一起欣赏王昌龄很经典的一首七绝,含蓄蕴藉,最后7个字包含一句成语。

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镇江)西北。古人喜欢来此登临并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唐代开元29年的某一天,芙蓉楼上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是王昌岭,当时的江宁(今南京)县丞;另一位是王昌龄的好友辛渐,他准备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到润州游玩,然后在芙蓉楼为其饯行。

迷蒙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片无边无际的愁网。昨夜的细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三杯下肚,胸中渐渐有些暖意,他们站在楼上、凭窗远眺,只见江水无语,滚滚东流;细雨斜织,烟雾迷蒙。

即将分别,心中虽有万千话语,却一时不知该说什么。王昌龄慢慢地抬起头,眼睛凝视着朋友,想了半天,还是祝福对方要多保重。辛渐却动情地劝说他不必伤怀,自古离别乃常有之事,一定后会有期。只是他很担心朋友不拘小节,正直敢言,会遭到那些宵小之辈的诽谤。

王昌龄却叹息早已习惯,辛渐则赞叹道,“难得您胸襟宽广,一片痴心,不改壮志。可是我回到洛阳后,那里的朋友们一定早就听说了这些流言,如果他们问起来,我该说什么?”王昌龄目光坚定地说,“我的心好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剔透、清澈无瑕,决不会被那些流言蜚语所左右。”

辛渐也被朋友的高尚品格打动,胸中涌动起诗意和激情,王昌龄更是高歌一曲,然后再次返回酒楼喝酒,心情顿觉无比畅快。这时船家正在催促行人上船,二人只好依依道别。送走了朋友,王昌龄倍感孤寂,他曾在两年前被贬岭南,归来之后任江宁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再度被贬到更远的龙标。

诗人以品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和亲友间真正的了解和信任,并非洗刷谗言的表白,而是一种蔑视诽谤的自誉。诗人托朋友带去的也不是寻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纵观这首绝句,诗人利用听觉、视觉和想象的手段,概括了连江的雨势,并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气魄浩大,烘托了开阔的意境。然后遥望远山,抒发孤寂之感,为下文进一步蓄势。接下来就牵出临别叮咛之辞,流转自然。读者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便觉含蓄蕴藉,无限感怀。

正如苏轼所说,“察消长之往来,辨利害于疑似”,注重调查和分析,搞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然后辨明利害,最后决定取舍。如今人们用“冰心玉壶”这个成语,象征一尘不染的心境、以及磊落高尚的品格。

一个人这辈子会遇到无数高峰和低谷,就像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为人处世不要怕别人误会与鄙视,只要心中清澈如水。当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再多的苦难只会将其磨练得更加坚韧和出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