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老师|外国文学名著赏析线上讲座(文末附答疑)

 长沙7喜 2019-10-30

  同学们,家长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做这个线上的交流

  我是X老师,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博士,博士期间读的是外国文学,毕业之后做的也是外国文学,所以今天给大家交流的是——如何赏析外国文学的名著。

X老师先给我们梳理了现在

同学们对名著赏析存在的问题

还给我们推荐了很多必读名著

01

很多同学对外国文学名著有畏惧心理,主要考虑到两点因素,一个是记不住外国的人名字和地名字,另外一个是觉得外文学作品里面有很多引用的历史的掌故和宗教故事,我们都不懂,对外国的文化不太清楚,所以接触起来总是觉得有隔膜。甚至很多学生读完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合上书之后,就只记得大致的故事情节里面的主人公的名字全都忘记了。我记得我很多次期末考试的时候,给学生出题,让学生赏析一部外国文学作品,经常学生答题的时候就答成男主人公怎么样?女主人公怎么样,男2号怎么样,女2号怎么样?就完全不记得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叫什么名字,他们的故事发生了哪个背景。

这些我们不熟悉的人名啊,地名啊,外国文学作品里面引用的历史掌故啊,这个宗教故事啊,我们不熟悉的文化背景啊,当然会给我们理解外国文学名着造成一定的障碍。但是呢,不妨碍我们越过这个障碍去把握外国文学名著里面的精髓。毕竟外国文学它是有两个关键词的,一个是外国的,一个是文学。外国的当然就包括那些外国的人民、地名、掌故、宗教文化等等,这些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不妨打一个不是特别恰当的比喻,我们把这些属于外国的东西看作是一个水果的果皮比较坚硬,比较难撬开。但是呢如果您撬开这个坚硬的果皮,你会尝到里面非常甘甜的果肉!

其实,在我们撬开这层坚硬的果皮之后,你会发现外国文学思考的问题也无外乎是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思考的是对人、对人生、对人性的看法,在这一点上,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是中国文学作品,还是外国文学作品,他们都是一样的,他们思考的都是对人的爱恨情仇的表达。

只不过不同的是什么呢?有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因为它特殊的文学传统,所以它对人、对人性、对人生的看法很深刻。比如说我们常常聊到莎士比亚对人性阴暗面的思考,巴尔扎克对金钱腐蚀人性的考察,但丁的神曲和歌德的浮士德对灵魂的自我超拔的考察,包括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对庸俗人性扼杀理想主义的思考等等,这些主题放到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里面,他的思考的深度都是数一数二的。

我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堂吉诃德虽然写的是300多年前离我们1万多公里的西班牙的事情,但是它的内容完全可以看作是对当下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甚至是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的生动再现!这个作品离21世纪中国读者的距离,比很多我们当代的中国作家写的当代中国的事情的作品离我们还要近得多,

以我十几年教学的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往往停留在故事层面上。很多人说,我这本书我看过,但是很多学生的接受程度就仅仅停留在我知道这个外国文学作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就觉得这样就满足了。但是对于文学来说,对于语文来说,你仅仅知道一个作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作家讲的这个故事它是怎么讲的,才能让它成为一部世界文学的名著。

其实同样一个故事,由不同的作家讲出来,他们的水平当然不一样,甚至连主题和意义都完全不同!比如说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题材就是浮士德的故事,浮士德原来是中世纪的一个民间传说,但是这个故事在中世纪的名言传说里,它的意义和18世纪末19世纪初歌德写出浮士德的这个主题的意义完全不一样!

所以怎么样赏析一部外国文学名著呢?

今天给大家分享两个可操作性的方法。这两个方法都是我在教学过程之中总结出来的。

一个是看作品是怎么开头和结尾的,

一个是看作家怎么样,他心爱的主人公出场和退场的。

让我们一起进入X老师的名著赏析课堂

02

《堂吉诃德》

我们先说第一个就是一部作品,它是怎么开头和怎么结尾的,在讲这个过程中之中,我会大家推荐一些外国文学的经典名著。

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是《堂吉诃德》,你看一看《堂吉诃德》的开头是怎么开头的,结尾是怎么结尾的,这本书大家如果读的话,最好去读杨绛的这一本,这一本是公认的很经典。这本书是怎么开头的呢?这本书是从老好人吉哈诺给自己取了一个外号,叫堂吉诃德开始写起的,他并没有写吉哈诺人生前50年的事情,而且这本书的名字叫《堂吉诃德》,当然堂吉诃德是一个缩写,这本书的全名叫《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那么我们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本书取名字叫堂吉诃德,而不叫《吉哈诺传》呢?

其实读完整个这个长篇散文叙事作品,我们会发现塞万提斯之所以给叫堂吉诃德,而不叫吉哈诺,是因为作为老好人的吉哈诺,他的人生没有意义,只有作为堂吉诃德的人生才有意义,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只能叫吉哈诺的外号堂吉诃德,而不能叫吉哈诺的本名。

《堂吉诃德》的结尾是这么结尾的,堂吉诃德外出游侠仗义,然后被自己的亲人邻居甚至被全社会误解,嘲笑冷嘲热讽,最后被打败了之后重新变成了大家眼中的老好人吉哈诺,但是他很快就抑郁而终死去了。临死之前他写了一份遗嘱,在这个遗嘱里面叮嘱自己的侄女,一定要嫁给一个从来没有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如果她后来嫁给了一个读过骑士小说的人,那么遗嘱的执行人就有权利收回堂吉诃德过继给他侄女的遗产。

很多人都说这个结尾削弱了这个作品的讽刺意义,他们觉得堂吉诃德不应该让堂吉诃德重新变成吉哈诺,认为这个转变是堂吉诃德对世俗势力的屈服,其实我认为这个结尾恰恰能够更加有力的体现出这个作品的讽刺力度,因为堂吉诃德清楚地认识到,他的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在这个庸俗的世界上取的所谓的大家的认可的。

上面的这个图片是我可以找出来的,能够较好地体现出这本书的精神的一幅图片,你看看那个高高的瘦瘦的堂吉诃德,骑着一个同样高高瘦瘦的马,后面跟着一个矮矮的胖胖的桑丘潘沙,骑着一个和她长相差不多的小驴子,背后远景是一个风车,当然风车是这个作品里面最有力的一个意向,当然是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一个印象。

接下来是哪本名著呢?

03

《包法利夫人》

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是怎么弄的呢,这本书的名字叫《包法利夫人》,读过这本书的我们知道写的是爱玛·包法利的事情,但是这本这篇小说却是以查理包法利就是爱玛·包法利的丈夫。小时候上学的场景开头的。当你看到这个开头的时候,有没有想一个问题,这个小说为什么要以查理包法利小时候上学的事情开头呢?看完整个这个小说,我们翻到最后一页,你会发现这个小说的结尾是以这样一句话开始的,叫“郝麦先生最近获得了十字勋章”。

这本书的名字叫《包法利夫人》,写的是爱玛·包法利的事情,为什么要以查理开头以郝麦先生结束呢?当我们知道了这本书总体的意义之后,我们才能够清楚福楼拜为什么要这么写?原来福楼拜想说的是爱玛·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罪魁祸首的话,那罪魁祸首就体现在小说的开头的查理,小说的结尾的郝麦先生以及这两个男性所代表的整个法国社会的庸俗。正是男人们的庸俗,让一心幻想着有着美好生活的爱玛彻彻底底失去了希望,最后只能服毒自杀。

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理解清楚整个这本书的寓意,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这本书为什么会以查理开头,以郝麦先生结束!

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嘛?

04

《安娜·卡列尼娜》

这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这个小说的开头我们很多人是熟悉的,它的开头是“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奥普隆斯基家里一切全乱了,除了这本书第一句颇富哲理的那句话,这本书的整个故事情节的开头第一句话其实是第二句,“奥普隆斯基家里一切全乱了”,我们想这样一个问题,他说是他为什么要给这个故事?以奥普隆斯基家里一切全乱了开始呢?

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这本书是由两条线索交叉进行的,一条线索是安娜的爱情,另外一条线索是列文的爱情和列文的事业。这两条线索都不是奥普隆斯基的,那么为什么要以“奥普隆斯基家里一切全乱了”开始的呢。往下读,我们会发现奥普隆斯基其实是一个桥梁,他可以很好地架起安娜这条线和列文这条线。他是安娜的哥哥,同时也是列文的同学,他和安娜和列文都关系密切,所以写奥普隆斯基家里一切全乱了,正好可以把安娜和列文两条线给扯出来。

第二个原因,“奥普隆斯基家里一切全乱了”这句话其实是一个隐喻,可以看作是整本书的一个原因。随着后面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来,不仅奥普隆斯基家里一切全乱了,安娜的内心世界也乱了,因为他遇到了沃隆斯基,安娜的家庭生活也乱了,以安娜和列文为代表的俄国贵族也乱了,甚至你会发现整个俄国社会全乱了。

X老师的私人推荐书籍

05

再给大家大家推荐一本书卡夫卡的《变形计》,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读的一篇中篇小说,我读了应该不下于十遍了已经!

这个开头是这么说的,“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读这句话一下子就能够抓住注意力,人怎么可能变成甲虫呢?是不是格里格尔萨姆莎仍然在做梦,还没有醒来呢,当然这一句话就已经设置了一个悬念,这是这个叙述的第一层效果。第二层这句话其实是和读者的一个约定,告诉你这个故事是一个寓言,不过这是一个橙色的寓言故事。一个黑色的寓言故事。

这个小说是怎么结尾的呢?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人彻底变成甲虫之后,他的思想情感语言甚至本能都变成了甲虫,然后他在妹妹的这个责备声中孤独地死去,然后他的尸体被扫地出门,然后家里的其他人他的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开心心的到野外去郊游去了,结尾非常非常讽刺啊又很悲凉。

第一个技巧学会了嘛!

第二个技巧是什么呢?

02

第二个可以操作的一个小技巧,就是看人物的出场与退场,特别是主人公。

关于这个这个问题呢,我们举四个例子,这四个例子我们选择了一个共同点,就是男作家笔下的美女们的出场,当然这个美女肯定是他们的主角了。第一个我们选择的是年轻时候的歌德,他的一个中长篇小说叫《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上面那个插图,就是《少年维特之烦恼》里面维特第一次见到绿蒂的时候的插图,在这个插图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绿蒂正在做什么,她正在把面包分开,分给她的弟弟和妹妹们。我们想一个问题,歌德笔下的美女的出场,不是那种我们在电影和电视剧里面常见的琴棋书画的像天仙一般的,而是一个非常非常日常化的生活化的切面包的这样一个小动作。

他为什么选择这么一种出场方式,我们看一看和歌德稍后的一个法国大作家雨果,他笔下的美女的出场,如果有一个长篇小说叫《巴黎圣母院》,很多人都很喜欢看,而且被无数次拍成过电影。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里面有一个女主角叫爱斯梅拉达,大家看一看她的出场方式和歌德笔下的美女的出场方式有什么不同!

爱斯梅拉达的出场非常非常富有传奇色彩,富有浪漫色彩,她是在巴黎圣母院的广场上天天起舞,引起了无数人的围观和赞赏,围观的人群里面就这个小说里面的一种主要人物,包括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包括那个钟楼怪人伽西莫多。

爱斯梅拉达的出场和绿蒂的出场截然不同,这两个人物出场的不同其实反映的是歌德和雨果两个文学观念的不同,歌德是古典主义的对他而言,生活和常识远远大于哲理,所以他笔下的那个绿蒂出场的时候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美女,切面包的美女,雨果是浪漫的,他笔下的事物好的事物好到极致,坏的时候坏到极致!所以他笔下的美女出场的方式是那种明星似的众星捧月一样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歌德才不理解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歌德在临去世一年的时候,他读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而且对巴黎圣母院的评价很差,觉得这本书写的很可恶,很不真实。

我们再看一下我上面提到的那个例子《包法利夫人》,看一看爱玛·包法利,她又是怎么出场和怎么退场的,爱玛的出场是通过查理的观察,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查理来描述出爱玛的美,细细的脖子、红红的嘴唇,然后太阳光照在爱玛的脸上,脸上的汗毛清晰可见,查理听到自己的太阳穴突突直掉,非常非常有画面感。整个这段描述里面没有一句主观的形容词,没有出现她是漂亮的美的,但是你通过字里行间,通过查理的反应,让读者知道爱玛·包法利长的其实是非常非常漂亮的。

这个出场方式就和上面讲的,绿蒂的出场和爱斯梅拉达的出场截然不同,同样爱玛的退场也很有震撼力,她失望之后吃了砒霜自杀,但是没有马上死去,她痛苦的在床上挣扎了好几天,突然她坐起来头发根根竖起,然后眼睛里淌着血,大喝一声“瞎子”,然后倒下去死了!她说的瞎子是谁呢,其实通读全书,你知道她说的瞎子其实说的是自己,她自责她没有看清楚她身边的人,她寄予厚望的那些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样有意思的出场方式是《安娜·卡列尼娜》里面的安娜,她的出场和退场都是在火车站,她出场的时候是到她的哥哥奥布隆斯基家里面去安慰她的嫂嫂,但是在火车站她遇到了沃隆斯基,这是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但是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遇着一个小事情,就看到了一个工人被火车给压死了,但这个场面后来经常出现在安娜的脑海中就成为了一个隐喻,后来安娜果然在绝望之下在火车站卧轨自杀,好像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天意开始于火车站结束于火车站。

关注这些小细节,包括作品的出场、人物的出场、人物的退场、作品的开头和结束,作家选的这些小细节是很有意思的,当然也很有意义!

当然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人物的出场和退场,这些只是分析小说的两个基础性的步骤。其实分析一个作品你还要注意很多元素,比如说它叙事线索的选择,很多人读过的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里面,其实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故事是这个小说的主题,但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故事为什么要由房客洛克伍德先生讲给大家呢?毕竟不要忘了一个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故事和洛克伍德几乎没有太多关系,为什么一定要把洛克伍德加进来呢!

在结束之前,X老师也不忘给我们留下问题,大家有时间记得思考哦~

立思辰大语文长沙分校

爱上大语文

   做有修养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