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历史综述(十三)

 陆一2 2019-10-30
第13章

Deutschland 1814~1871 

1814~1871的德国

1Die Restauration
复辟

 一般来说复辟指的是被推翻的旧的政治或社会秩序再次复活。一提到复辟时代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从1814/15年召开维也纳会议后到1830年七月革命和1848年三月革命的这段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试图在欧洲重建法国大革命前夕的社会状态。

1.1Wartburgfest 1817
瓦尔特堡集会

在反拿破仑的解放战争结束后科学家和大学生们提出实现自由民主,建立统一国家的要求。很快大学生们成立了大学生协会(也叫学生社团1815年成立的致力于统一和自由运动的德国大学生组织),其目的在于加强对祖国的归属感以及净化大学生活,使其更有意义。协会采用了黑红金三色旗。1817年10月17日,来自13个大学的超过450名学生和教授来到瓦尔特堡参与集会,发表了统一德意志的宣言。对此,德意志联邦及神圣同盟做出了强硬回应。大学生协会被迫解散,各大学也被严密监视起来,任何物品都不得印成黑红金三色。

1.2Hambacher Fest 1832
汉巴哈大会

受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德国也兴起了民主共和运动,其高潮就是1832年5月27日于哈尔特(Hardt)新城边上的汉巴哈宫(Hambacher Schloss)举行的大规模集会,约有3万大学生和市民参与了这一集会。人们要求建立一个统一与自由的德国。汉巴哈大会是德国第一个大型政治示威活动。而德国议会对此采取了镇压措施,同时严格打压集会和出版自由。

2Die Revolution von 1848
1848年三月革命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在德国也引起了巨大反响。三月,德国各州都爆发了人民起义。1848年5月18日~1849年3月30日,第一个德国议会——国民议会(Nationalversammlung)于法兰克福的圣保罗教堂(Paulskirche)开幕。德国议会的585名成员的目的就是制定宪法,建立统一政府。他们推选奥地利大公爵约翰当德国临时国家元首(Reichsverweser),还设立了临时政府。在国民议会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追求自由正义的中间派。他们致力于建立有有限选举权的君主立宪政体。而国民议会分裂为由保守派和激进派民主人士组成的不同派别,这无疑使得立宪难上加难。所有的派别矛盾主要还是围绕着大小德意志展开的,即建立德意志帝国时是否将奥地利纳入其中。但即使是中间派也无法从中得到解决方案。最终在经过几轮胶着的谈判后制定出了民主宪法。由于奥地利皇帝坚持拒绝放弃匈牙利,想把它和自己的几个部落一起并入将来的版图中,所以小德意志派最终获胜。国民议会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呈送了皇冠,却遭到了他的拒绝。1849年5月,萨克森,普法尔茨和巴登人民自发的“护宪运动”宣告失败,因此,德国三月革命宣告失败。

3Die industrielle Revolution und die sozialen Probleme
 工业革命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

3.1Die Industrialisierung in Deutschland
德国的工业化

人们认为工业革命指的是受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大幅消灭贫困,新的阶级矛盾的产生以及传统价值观的破碎。

德国的工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30~50年代。尽管德国的工业化晚于英国开始,但更迅速地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在这一时期,街道和排水管网得到扩建。1835年,纽伦堡和菲尔特(Fürth)之间建成了德国第一条铁路。第一批企业家也相继出现。工业中心成型。1836年在南德建立了第一批纺纱厂(Spinnerei)和织布厂(Weberei)。与此同时,随着交通的发展,通讯业务(Nachrichtenwesen)也蒸蒸日上。自然科学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1866年,维尔纳·冯·西门子(Werner von Siemens,1816-1892)成功发明了直流发电机(Dynamomaschine),因此西门子也被视为强电技术(Starkstromtechnik强电指高压电,主要为电力设备提供电力支持;弱电指低压电,主要为通信等进行调控。强电电压、电流、功率大,频率低,弱电反之)的建立者之一。1886年,物理学家海因里希·赫兹(Heinrich Hertz,1857-1894)发现了电磁波(die elektromagnetischen Wellen)。它是无线电广播的前提,之后逐渐应用到了电视上。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Ziebig,1803-1873)引领了德国化学的兴起,开创了农业化学(Agrikulturchemie),使耕地(Bodenbestellung)的方式效率得到了改革。(李比希还创立了有机化学Organische Chemie,被称为“有机化学之父”;发现了氮对于植物营养的重要性,因此也被称为“肥料工业之父”)由于有了富含矿物质的施肥(Düngung),收获如此多的粮食来为迅速增长的世界人口提供供给才变得有可能。

工业和技术深深改变了德国,德国也因此从一个农业国转型成了一个工业国。

3.2Die sozialen Probleme
社会问题

在技术和资本主义大放异彩的背景下,随之产生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开采方法大致相同的煤矿和铁矿里做工的,有四岁、五岁、七岁的儿童,但大多数都在八岁以上。他们通常一天要劳动11~12个小时,往往还要更长些。在苏格兰甚至达到了14个小时,而且把工作时间延长一倍也很常见。因此所有工人都要在井下连续工作24小时,也往往达36小时。”这是社会主义理论家弗里德里西·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1895)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Lage der arbeitenden Klasse in England)一书中所描述的,而这一状况如今在德国重演。

工人们的工作条件极为艰苦。他们缺少安全保障,他们的工作时间也太长了。在40年代末的时候,每天的工作时长增加到了15~17个小时。孩子们从8岁起就开始工作,但他们的工作时长竟可达14小时,星期天和节假日也得工作。甚至出现了四岁的孩子每天早上5点钟在又冷又湿的天气中被拖去工作。直到1839年普鲁士出于对自己的后备军人数的担忧才颁布了第一部劳动保护法。它禁止工厂和矿山雇佣9岁以下的儿童;夜间,周日以及节假日必须放假;16岁以下的青少年每天最多工作10小时。此外,工人们还不得不忍受不断增加的薪资压力。至于他们的居住状况,那可真是太糟糕了。他们一家人以一种难以忍受的方式住在飞速扩张的城市中。

3.3Die Arbeiterbewegung
工人运动

第一批帮助贫困中的工人的措施出自教会的信徒之手。1848年,工人兄弟总会(die Allgemeine Deutsche Arbeiterverbrüderung)组织发起了一场有实效的工人运动改革。他们致力于改善工人阶级的状况。尽管工人运动受到了镇压,但它还是向其他地方扩散开来,并于50年代中期引发了迄今为止德国历史上最大的几次罢工运动中的一场。1863年斐迪南·拉萨尔(Ferdinand Lassalle, 1825-1864)于莱比锡最终建立了德意志工人联合会(der Allgemeine Deutsche Arbeitsverein)。因为有了工会的存在,工人维护利益的诉求才第一次在政治上被表达出来。

3.4Karl Marx(1818-1883)
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是无产阶级运动(proletarische Bewegung)的思想家和组织者,是一个犹太学者的儿子,出生于特里尔(Trier)。在他流亡英国时,他和弗里德里西·恩格斯一起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wissenschaftlicher Sozialismus)体系。他认为人类历史就是围绕着阶级斗争而展开的。他想要发动工人阶级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革命举措来推翻现有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教给大众,资产阶级(Bourgeoisie)不过是在自掘坟墓罢了,资产阶级的覆灭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已是大势所趋,无可避免。因此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Das 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发出了那句著名的对资本主义宣战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Proletarier aller Länder, vereinigt Euch!)

马克思学说的影响难以估量。所有的工业国都诞生出了社会主义党派。奥古斯特·倍倍尔(August Bebel,1840-1913)于1869年在德国创建了社会民主工人党(Sozialdemokratische Arbeiterpartei),也就是现在德国社民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SPD)的前身。

然而决定19世纪德国历史走向的却并不是社会主义思想,而是国际主义思想。不仅是因为本应实现德意志民族统一的这一政治事件没成功,还因为法兰克福的圣保罗教堂使整个民族的希望化为泡影(zunichte machen),而同时市民阶层和小市民阶层在马克思的思想中看出了对民族统一的强烈渴望。于是在这一世纪中叶以后,这种渴望民族统一的希望便与经济繁荣增长紧密交织在一起。为了使德国与其他工业国居于同等地位,经济的繁荣也同样急需一个成为整体的民族。

4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
奥托·冯·俾斯麦

当俾斯麦于1851~1859年间担任美因茨河畔法兰克福联邦议会的普鲁士王国代表时,他就已经在为普鲁士的统治地位斗争了。1862年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后就开始着手推动用军事手段解决德意志问题。1866年俾斯麦发动了普奥战争,大获全胜。双方缔结了《布拉格条约》(Der Frieden von Prag),而俾斯麦也当上了北德联邦的首相。1871年他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宰相。1890年俾斯麦被德皇威廉二世罢免。

4.1Außenpolitik
外交政策

俾斯麦遵循的是一种保守谨慎,深思熟虑的平衡稳健型外交政策,其目的在签订条约时就有所体现。其策略是孤立法国,亲近奥匈帝国,以及同俄国保持良好关系。为了保护德国不受敌方联盟的阻遏,俾斯麦采取了一系列结盟行动(如三皇协定)

👆扫码查看三皇协定内容

4.2Innnenpolitik
对内政策

俾斯麦试图把普鲁士的国家意识同19世纪时的民族运动联系在一起。他的对内政策深受集权国家(Obrigkeitsstaat)思想影响。

4.3Schaffung des deutschen Nationalstaates durch „Eisen und Blut“
通过铁血政策建立德意志帝国

4.3.1Deutsch-Dänischer Krieg 1864
德丹战争

当时丹麦还占领着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在这两个公国的德意志人感到自己受到了压迫。他们要求建立自己的民族武装和自愿联盟。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普鲁士和奥地利结盟共同打击丹麦。毫无疑问,丹麦被打败了。1864年10月,三方在维也纳签订了和约。根据和约,丹麦必须向普鲁士交出石勒苏益格,向奥地利交出荷尔斯泰因。

4.3.2Preußisch-Österreichischer Krieg 1866
普奥战争

普鲁士与奥地利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双方关于对德国统治权的斗争已经到了决定性阶段。俾斯麦利用对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这两个州管辖权和未来发展的争执诱使奥地利发动战争。其他各德意志小邦国也被卷入这场战争中。1866年7月3日,双方在赫拉德茨·克拉洛韦(Königgrätz)展开决战(即萨多瓦之战),普鲁士取得了胜利。1866年8月双方缔结了《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了德意志联邦。

4.3.3Norddeutscher Bund 1867
北德意志联邦

在普奥战争取得胜利后,普鲁士于1867年建立了北德意志联邦。这个联邦包含有22个中小联邦以及自由市。尽管这个联邦具备自己的议会,但实际控制权落在普鲁士手中。

4.3.4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 1870/71
德法战争

这场战争的起因是法国对俾斯麦关于建国政策的猜疑以及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Hohenzollern-Sigmaringen,1576年从霍亨索伦分出的侯国,其余部分为霍亨索伦—黑欣根和霍亨索伦—海格尔洛赫)的大皇子要竞争继承西班牙王位这事。1870年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在此情况下,剩下的几个南德联邦州很快站到了普鲁士一边。巴黎很快被德军包围,并于1871年1月28日被迫投降。这场战争最终以1871年5月10日《法兰克福条约》的签订而告终。法国只得接受苛刻的条件,交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部分地区,并支付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Kriegsentschädigu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