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世界充满太多的迷幻,引发世人无尽的畅想。在靖节先生笔端流淌出来的文字,勾勒出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不过,陶先生用文字描绘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是严重对立的。这种乌托邦世界的畅想,不仅是作者本人,也成为后世很多人在纷繁迷乱的世界游走身心疲惫时,用以安防自己灵魂的“精神皈依处”。名缰利锁成为奔跑者禁锢身心的工具,不论是公众性的生命存在,还是个体性的生命存在,在世风俗雨的剥蚀中,因为长时间的负重前行,都有了一种难以承受生命之重的哀叹。“人生充满劳绩,仍需诗意地生活”,前人的谆谆告诫让尚未失去知觉者无形中有了走出去的冲动。当然,这里的冲动不是为“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所加持,而是渴望在现世世界中寻求一个远离喧嚣的“桃源世界”。即使不能“长相厮守”,能够寻得片刻的宁静也是一种灵魂的解放。 与王安石笔下的褒禅山洞不同,从现有对外开放可供观赏的景观看,太极洞没有前洞与后洞之别。所以游览时也就不没有了“险以远,而至者少”的尴尬。不过因洞内自然形成的特殊洞貌,观景时水陆两种景观行走的路径就不同。游览旱洞需走回头路,水洞则是单程的“有去无回”。尽管两种景观行程不到六公里,但从洞中形成的各种景观看,不仅有古老神话的演绎,也有现实生活的写实;不但有自然景观栩栩如生的再现,也有人文景观惟妙惟肖的摹状。在这种现实与理想双向叠加中,俨然形成一个人类社会漫长发展历史的缩影。寄托人类美好希望的风物,刻录人类战天斗地的印记,砥砺世人奋勇前行的标识,把这些按照一定的密码编织在一起,就有了一幅意涵丰赡,情味馥郁的世情图绘。虽没有清明上河图那样精致,但大自然杰作的书写更带有一种贴近生活,逼近人生的况味。“太上老君”图,高悬于洞顶,慈眉善目的轮廓,普度众生的大爱,护佑苍生的慈悲,一个神话中的老者,因为普罗大众美好心理期许的寄托而具有了血肉之感,仁慈之味;“滴水穿石”图,长年累月泉水的滴落,硬生生在一座山石上凿出一个大大的水臼。相较于铁杵磨成针,滴水穿石更生动地诠释了“不经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真意;“莲花宝座”图,虽然有了些许人工的雕琢,但一根博玉柱矗立于宝座中间,这种天然组成经过人为地附加而具有了独特的意蕴;“灵芝图”,水的融化于浸润,化学作用的施与加上自然力的作用,浑然天成的杰作与食用灵芝的外形毫无二致......一幅幅天然极品,有的不论从外在的轮廓,还是局部的构图都已炉火纯青,即使再杰出的能工巧匠也无法抵达那样的高度。因按照天然走势而呈现,自然就有了夷以阔、凹以窄、高而宽、低而狭的洞貌变化,曲径通幽的起伏变化与各种灯光相映衬,置身其间,不觉有一种如临仙境之感。
舍船上岸,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也没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之景,更没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祥和,呈现在面前的仍然是充满奇幻的旱洞。只不过与前面的平缓地势不同,这段旱洞则是在高低起伏的变化中向半山腰的攀爬。尽管同属于旱洞,但与前面的景观有了迥然的变化,这也充分地验证了“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哲学定律。洞高处,让人产生空灵悠远之感;洞低处,使人顿生压抑逼仄之味;洞宽处,多人并行而不拥挤;洞窄处,一人尚需侧身前行。而这种空间不断的转换中,两边的景致也在时时变化。不论是个体的存在,还是整体的布局,经过大自然魔力的作用,可谓是尽态极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