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创作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相形立意,简而言之,即根据材料的自身形体、颜色、质性等特点而借题发挥的因材施艺。材料是抒发感情,体现工艺美的物质基础,是作者施展艺术才华的实际平台,一块材料用之得当可成为上品、妙品。常人看似废料,一变而成为稀世珍品;用之不当也可能让难得的稀世珍料毁于一旦,这在玉、石雕刻中极为重要。 图片来自网络 一九七二年全国工艺美展中列为国宝的玉雕“龙盘”就是利用废弃的材料雕成的。所谓“工以理材为难”就是这个道理。理材就是对材料的改进和对其特点、自身价值的尽可能发挥和巧妙运用。 材料的形体千变万化,一般看来无非是三菱八角而已,但你仔细观察之后却是大有文章可作。这往往是你构思的引线、激情的燃点。眼前的材料尽管它们千奇百怪,但他们的形体总有某种倾向和象征性的含蕴,(有的强烈些,有的则较含蓄)。正像很多名胜古迹的山峰、奇石的名字一样,如象鼻山、神女峰、飞来峰、琵琶石等,这些名称的来由正是它们的那种倾向与含蕴的引伸和具体化,也是游人对其的艺术创作。 作者玉雕作品《龙珠》 这些材料与你大脑中最敏感的素材相遇后引起联想、发生共鸣,你会突然看到希望,紧紧抓住这素材与材料含蕴触发的升华而获得印象,也就是(意)的创立。这种由材料形体神似而触发的立意形式,称之为相形立意。 获一九八二年全国雕刻(百花奖)的优秀作品莱石巧雕“二龙戏珠”,就是根据石料的天然巧色(所谓巧色: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天然混成的石料)和形体自然神似,巧妙构思而成的,利用黑白对比强烈的自然色彩和正面形体的起伏走向,将浓重的黑色雕成两条翻转腾跃戏水的黑龙,将洁白的色块雕成遮掩龙体贯穿全局的云朵,其色调明快协调,对比强烈而统一,气势连贯,达到了意境、材料、技巧、形式巧妙地融合。 作者玉雕作品《巧色雕竞择》 “意”是否能立在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材料自身的天然美与特有的艺术价值之上,这实在是玉雕创作、或是说是所有工艺美术设计的生命。古人的“施其巧,审其施”和“以神遇而不以力会,然后为得”的见解,就是说不要去破坏材料自身的天然美与艺术价值而硬去服从人的主观,应具以匠心的因材施艺,使这种自身的天然美与技巧、形式融入一体而相得益彰。 实践证明;这种立意各就其长,不损料屈才,自然生动,妙趣横生。 文/石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