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虚弱,又兼肝气郁结,肠鸣泄泻,治宜疏肝健脾

 心心相印一一一 2019-10-31

脾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由此来看,脾胃可谓是生命之本,也是健康之本。有道是:脾胃不好百病生!倘若脾胃生病,该怎么办?别着急!脾胃病治疗大法现在就介绍给大家!

脾的特性

恶湿喜燥,恶凉喜温,恶泄喜运,因此健脾就必须用温补脾阳、燥湿行气的方法,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陈皮、扁豆、大枣等,代表方剂有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胃的特性

恶燥喜润,恶热喜凉,恶积喜降,故和胃常用消导润燥的方法。常用药物有山楂、麦芽、谷芽、神曲、枳壳、莱菔子、芦根、天花粉、石膏、麦冬、粳米等,代表方剂有保和丸、玉女煎、益胃汤等。

如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症见久咳气短,或咯血,痰白而多,食欲不振,便溏,形色憔悴,四肢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脾益肺,用四君子汤加麦冬、五味子、怀山药、扁豆等,收效甚佳。这种“培土生金”疗法,对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都可酌情应用。

如脾胃气虚,营血生化不足,导致心血亏虚,症见食少倦怠,面色萎黄,少气乏力,惊悸,少寐,健忘,或妇女月经不调,舌质淡,脉细数无力。治宜补脾养血,辅以安神。方取归脾汤之类,多能满意。这种治疗方法,对贫血、神经衰弱、某些器质性心脏病,都可酌情选用。

如脾胃虚弱,又兼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失调,乘虚损伤脾胃。如肝脾不调者,症见脘腹胀痛,两胁满闷,善太息,肠鸣泄泻,食少头晕,舌苔淡黄,脉虚弦。治宜疏肝健脾,方取逍遥散或痛泻要方之类;如肝胃不和者,症见胸胁胀满,胃脘作痛,嗳气吞酸,呕恶,苔薄黄,脉弦。治宜疏肝和胃,方取柴平煎或左金丸之类。这种疗法,在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慢性肠炎中酌情使用,多可取效。

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形成肾水泛滥,症见下肢、面目浮肿,腰痛肢软,小便清利,大便溏薄,腹胀满,舌苔白腻,脉细微或沉迟。治宜温阳健脾,化湿行水,方取实脾饮,脾肾同治,功效颇彰。这种疗法,常用于慢性肾炎,心脏病水肿,属于脾肾两虚者,疗效甚为满意。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和《伤寒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确定了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很多调理脾胃的有效方药。金元时期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补脾派的代表人物李东垣结合自己在战乱频作时期所积累的医疗经验,提出了“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 “肺之脾胃虚,肾之脾胃虚”及“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等精辟论点。李氏还发展了《内经》脾胃升降学说,在其专著《脾胃论》中说:“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故在治疗上,他注重调理脾胃升降,尤其重视脾气之升发。明清医家在东垣脾胃学说的影响下,在临床治疗方面更有所发展,如叶天士提出,李氏偏于温补升脾,而略于滋阴降胃,明确指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并倡导“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之大法,使脾胃学说更为完善。本文仅就脾胃学说,对常见脾胃病的治疗大法略作论述。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需要咨询的读者,请私信或在文章的评论区留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