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是一部有关爱与艺术的影片,也是一部讲述背叛和原谅的故事。 纪录片的主人公是著名建筑师路易斯 · 康,本片从路易斯 · 康的一个儿子(私生子)那撒尼尔 · 康的视角,讲述了这位伟大建筑师一生的事业和家庭故事。 路易斯 · 康出生于1901年,成长在一个犹太家庭。1905年,路易斯 · 康举家离开大西洋上的爱沙尼亚岛,移民美国费城。康三岁时,被炉子里煤炭的火光吸引住,便把煤炭拿出来放在自己的围裙中,结果却因为着火烧上了自己的脸和手背。康的父亲说他不如死了算了,但母亲却说他长大后会因此而成为一个伟人。 1924年,康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建筑学位。此后他在宾夕法尼亚几家公司工作,1935年他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格。康所处的时代正好是新现代简书的时代,处处充满了光亮的钢骨玻璃帷幕的大楼,但康并不认为那是自己的风格。 从1947年到1957年,在继续他私人业务的同时,他在耶鲁大学担任设计评论和建筑学教授。从1957年直到去世,他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教授。在这期间康游历了很多古老的国度,那些古代遗迹对他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康的建筑风格倾向于宏伟庞大。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超越了现代主义的不朽杰作。 人们可以从他那些美轮美奂的不朽作品中,看到这位天才惊人的创造力。在纪录片中,导演一一展示了他的艺术作品,并且通过路易斯 · 康三段情感经历中的具体故事,将生活中那个神秘又矛盾的丈夫、父亲路易斯,展现在人们面前。 // 001 理查兹医学院研究中心 路易斯 · 康的一位情人安妮说“当他做了理查兹医学研究中心时,世界发现了他…” 每年都有很多人去这里拍照留念,而这很显然不是路易斯· 康满意的作品。纪录片里的工作人员也说道“它不是一个好的工作地点”、“我的实验室室温不是很固定”、“鸟会撞到窗户死掉”、“缺少悦目的外观”……纪录片的执导人、路易斯康的儿子也说“它让我有点失望”,但贝聿铭却认为“我觉得那是了不起的建筑群,苏格兰的城堡给了他灵感”。 这座建筑被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认为是美国国内二战后最重要的建筑物。 // 002 沙克学院 沙克学院建成的时候,路易斯 · 康已经65岁了,他曾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对自己的作品感到满意。 实验室很宽敞,哼狂了整个建筑物的长度,在这个空间里,每一位科学家都有自己的书房,都可以毫无阻碍的看到太平洋。 贝聿铭曾说:建筑必须经过时间的历练。而沙克学院就是这样一座历久弥新的建筑。那些柚木可能会腐朽或者已经腐朽,但是那作品的精神却会更古长存,那栋建筑会击败时间,毫无疑问。 // 003 金贝尔博物馆 外表看似水泥牛棚,十分普通,但建筑内部的空间却别有洞天。康设计了特别的采光天窗来引入自然的光线,天光通过弧形的反射板被均匀地散布在拱顶上,再均匀地洒落于展厅内部。只要有日光的时候,室内就能被照亮。 // 004 印度管理学院 对康来说,学校的起点是:在一棵大树下老师和学生聊天对话,于是有了印度管理学院。 这是一座完全以砖为材料的建筑物,整个校园的设计上采用巨大的承重砖墙,拔地而起,由混凝土联系着砖砌构成墙面的开洞。墙壁各处的环形大开孔体现了无与伦比的转工技术。 这些开孔中引入了光线,体现了砖面的纹理,与砖石建筑自身永恒的质量相协调。整个建筑都有一种宁静感。 整个建筑群像是一座城市,层次分明的几何形状各有功能。 // 005 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埃克塞特学院最初提出的需求很具体:一座与学院原有乔治王时代的建筑风格相融合的砖立面建筑以及一个理想的适合学习的室内环境。对砖材料的敏感、对自然光的熟悉以及对材料和谐使用的追求,都成为了他为新图书馆构思的具体法则。 这座建筑满足了所有读者的需求,同时在砖结构的基础上,也保持着其创新性的存在。“它是深思熟虑的空间创造”,路易斯 · 康本人这样评价它。 康的建筑作品被认为是“受古代遗迹影响,倾向于宏伟庞大”,有着和许多现代主义建筑师所不同的存在意义。对康来说,建筑是高度整合的,各种建筑问题紧紧关联在一起。结构与功能,结构与形态。而正是这种放弃自由而刻意创造的建筑各成分的相关性使得他的建筑具有了一种复杂而矛盾的诗意。 路易斯 · 康的一生都是工作狂,每周工作80个小时,谁在工作室的地板上,四处奔忙。但他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在宾夕法尼亚车站时,他只是一位破产的建筑师而已。他的大多数项目都在亏损,但他依旧满怀激情并全情投入到建筑中去。可能从他生平的故事中很多人会得出他是薄情负心的结论,但他却用建筑向更多人传达了更经久不息的爱,他设计的建筑中呈现出的永恒、典雅和美也在抚慰更多的灵魂。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