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圆明 | 蓬岛瑶台

 晚霞心语书屋 2019-11-01

圆明园四十景图之蓬岛瑶台

蓬岛瑶台建于1725年(雍正三年)前后,时称蓬莱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岛瑶台。在福海中央作方丈、蓬莱瀛洲大小三岛,岛上建筑为仙山楼阁之状,宫门3间,正殿7间,殿前东列畅襟楼,西列神洲三岛,东偏殿为随安室,西偏殿为日日平安报好音;东南面有一渡桥,可通东岛,岛上建有瀛海仙山小亭;西北面有一曲桥,可通北岛,岛上建殿宇3间。
蓬岛瑶台复原图
蓬岛瑶台中的大岛象征着“蓬莱”神山,在蓬岛瑶台大岛的西北和东南的小岛则象征着“方丈”和“瀛洲”另外两座神山,东南岛上还建有一座六方亭,岛上堆有大量山石,还有许多御刻石,这些石头中有部分至今还保留着。
蓬岛瑶台复原图

据《史记》载,秦始皇(公元前221-前210年在位)妄想长生不老,方士徐巿(巿音fu,今亦作徐福)上言称,东海中有三座神山,曰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于是秦始皇就派徐市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仙境、求仙药。蓬岛瑶台一景,正是仿照李思训(唐代著名画家、651-716年)的“一池三山”画意建造的。
蓬岛瑶台复原图

在清朝,一池三山的建造思路已被统治阶级所广泛接受。而蓬岛瑶台的建造正符合了皇帝对神仙和仙境的追求。据史料记载,在圆明园尚未被毁坏的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这五代帝王都有留下描写该景区的诗句,这在圆明园,在整个清代皇家园林,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都是不多见的。
蓬岛瑶台复原图

根据清朝的皇家密档记载,在薄雾于福海上升起的时候,蓬岛瑶台更是有如神话传说中的仙境一般虚无缥缈,更给这群宫殿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感觉。现代的学者通过研究与测量发现,福海的边长为600米,而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极限距离是200米,而蓬岛瑶台正好位于福海的正中央,与福海沿岸的距离都超过了200米,也就是这一特殊的视觉现象,让沿岸的人无法观察到这座帝王宫殿,使得这处景点充满了魅力。
福海在当时每年的端午节都会举行龙舟竞渡,皇帝与皇太后分别在望瀛洲和蓬岛瑶台观赏龙舟竞渡,在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乾隆皇帝曾特许葡萄牙使臣观看了竞渡。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福海还是放河灯的地方,蓬岛瑶台的码头就是皇帝放河灯的主要地点。
蓬岛瑶台复原图

西方人(王致诚)眼中的蓬岛瑶台

   …………  

我在上面谈到,运河都汇合或注入各池塘和湖海中。其中确有一处较大的湖泊,半径为半法里,遂以“海”名之,系园内最佳景致。环海四周,疏密有致地分布着一处处宫殿或院落,它们被我上面提及的一条条河渠或一座座假山彼此分隔开来。

然而,真正的宝贝是一座小岛,或者说是一处陡峭的巨岩,它位于福海中央,高出水面约一丈许。岛上建有一座小巧别致的宫殿。那殿虽小,却有一百余间厅室。它有四个立面,精致美丽之程度,我根本无法形容。那里堪为观景绝佳去处。从岛上放眼四望,可见岸边疏密错落的重重宫阙,那延伸至岸边座座假山,那流入海中或从海中流出的条条河渠,那建在河渠入海口或出海口的座座桥梁,以及那装点桥梁的处处小亭或拱门。而这福海,景色美不胜收。其岸边更是变化万千,无一处与另一处相雷同。这里是方石砌就的整齐堤岸,与长廊、小径和道路相连;那里是岩石堆叠的嶙峋高崖,极尽人之想象之能事。要么是漂亮的高台,台上建有宫室,可由两侧拾级而上;而在高台的另一侧,更有楼台亭榭,层层叠叠,呈半圆形,渐次展开。又有一片花林竟艳,映入眼帘;稍远处,则有一荒僻树丛,像是只有人迹罕至的深山里方能见到的景致。有高大挺拔、堪作栋梁的乔木,有来自异国的树木;有的以灼灼繁花见长,有的以累累果实取胜。

在此海岸边,还可见到无数的竹笼或亭子,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里,养着各色品种的水禽。陆地上,也不时见到放养观展的动物,或是供射猎的小小园苑。

…………

蓬岛瑶台现今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因船只已经被烧毁,此景又位于福海中心无法到达而幸免。但十年后的同治九年,还是毁于意外失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