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钢•人】火了1个世纪的手艺,养活无数人,如今将凉凉

 钢来钢往 2019-11-01

一把大号扳手,一把鱼头钳,一个被机油磨得锃亮的工具盒,一个打气筒,一身旧工装,一个装满水的盆,一副认真专注的脸,一双麻溜的手为一个轮胎打着补丁,旁边围绕着焦急等待回家的路人。。。这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一个街头职业写照——修车匠!

每天从早到晚,他们就这样坐在街头巷角,固守着一个简单修理自行车的小摊位。修车的师傅有年轻的小伙子、有养家糊口的成年人、也有半头白发的老年人,虽然辛苦点,但在那个年代他们靠这个手艺,养活了一家人。

周师傅今年63岁,三十年前,他在苏州神道街上开了一家修理铺。他表示,最初的时候修车生意并不红火,因为那个年代的自行车,可是实打实的“奢侈品”。

二八大杠跨上车,“丁铃丁铃”的车铃声常常从街头响到巷尾。那时候的自行车除了是交通工具,更代表着潮流。凤凰牌、永久牌自行车换做现在的说法,叫网红爆款,需要凭票供应。千禧年后,电动自行车开始流行,周师傅对自己的修车工具也进行了时代更换。

老张的修车摊在秦皇岛的秦皇东大街汇宾饭店东侧居民楼的墙根下,打开铁栅栏门是一个小院,小院里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上堆着不少修车工具和配件。院里有个三四平方米的小木头棚子,棚顶很低身高1.65米的老张站起来都能顶到头。

除了小棚西侧一张没有靠背的窄长条旧沙发,小棚子里四处都是修鞋的工具,“除了修车也捎带着修修鞋。” 老张说道。相比坐办公室的白领,老张这点钱挣得不易,每天早上6点多准时开工,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往往吃个烧饼就了事,一直忙活到晚上6点多。

修车、修鞋看的都是小利,一般来说,成交额也就三五元钱。“要不是那天碰到个大修,一次就赚了30多块,还不一定凑上这150块。”老张说。就是这样靠修车挣辛苦钱的老张,在听到云南鲁甸大地震消息时,却毫不犹豫的把2000元现金捐了出去。

“钱不多,可是我们的心愿。”老张的爱人居荫平老人把钱交到工作人员手里时说,“我们家以前困难,现在能过上好日子就靠团结,放到国家也是这个理儿,肯定克服灾难。”

“郝师傅,赶紧的,帮我把三轮车修好,我去赶集买菜再回来推。”2017年11月10日,一位农村大妈风风火火把一辆骑坏的脚蹬三轮车推到郝师傅面前,撂下一句话就走了。这样的事情郝师傅经常遇见,顾客走了,郝师傅拿来工具开始忙活起来。

家住安徽省濉溪县徐楼村的郝师傅,从1977年开始就在家里开起了自行车修理铺,今年正好42年。回首过去的岁月,郝师傅表示,那个年代正是自行车的盛世,自行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他的生意很红火,虽然没有发大财,但也大大改善了他的家庭条件。

干一行,爱一行,郝师傅勤学习,肯钻研,修理自行车技术炉火纯青,手到病除。凭着良好的信誉和技术,郝师傅的美名传遍方圆数百里路,很多人慕名而来找他修理自行车。

现代人的出行工具已发生重大改变,自行车也退出了市场,郝师傅的生意也渐渐冷清了,但他还在坚持经营着,老伴多次让他放弃,他都于心不忍。郝师傅笑着说,之所以坚持自行车修理铺,不图挣钱多少,只图为人们带来方便。

郝师傅说,现在乡村、集镇,自行车修理铺已经没有了,这一门传统的手艺丢弃怪可惜的,他的两个儿子都不愿意继承他的事业。郝师傅说,人各有志,儿子有儿子的想法,不能勉强,让儿子闯荡去吧。现在,郝师傅最大的心愿就是想招个学徒工,但是有哪个年轻人愿意学呢?

由于电瓶车、共享单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流行,修理自行车的生意早已日落西山。像这样的修车师傅,走街串巷也难寻到一个修理自行车的店铺,或许在某个街头拐角,某个偏远的城市角落,你还能偶尔看到。

或许他们的身影,随着社会的进步,最终会彻底消失在历史舞台中,但我相信,像周师傅、老张、郝师傅等许多这样的修车匠们,他们忙碌的身影将成为历史的永恒,那街头曾经发出的“叮叮当当”的修车声、街坊邻居们的欢笑声也将在岁月的长河中回荡,永远,永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