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师:跟你一起来的同学有两篇SCI了,你呢?

 阿里山图书馆 2019-11-01
经常在开组会时听到导师说,“你们一起进来的,某某现在已经有两篇SCI被接收,科研也一直挺顺的,你怎么就一直没进展呢?”

 
被问的人往往垂头丧气,心底想着不该来的总要来,不用导师说,他自然也能察觉到这种差距,导师一说,倒像是将伤疤列出来,供大家研究,本意是提醒,实则让人更加焦虑心慌。
 

图源:pixabay

在这件事上,导师忽略了一个大前提,这两个人的很多条件都是不同的。
 
首先,他们的课题不同。有些研究方向实验做起来很快,数据自然也出来得快。我室友做材料的,她一个月就能有大批数据出来,而我养菌,可能一个月了菌还在和我“闹脾气”。
 
将两个不同方向的人放在一起对比是不公平的,这里面涉及到他们的基础知识牢固程度,涉及到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也涉及到实验室的水平,是否能提供足够的支持。
 

图源:pixabay

其次,还要看这个方向是否前面有人做过。课题组是一代一代学生延续下来的,很多人做的东西都有前面师兄师姐的基础,遇到的问题可能师兄师姐们也遇到过,这能节约很多时间。
 

在前人已经铺好路的路上走,比自己开垦一条新路肯定轻松很多。就像我一个博士师兄,导师给他一个全新的方向,是我们课题组从未接触过的,两年过去了,他还在摸索,还在失败,而他汇报的东西,我们完全听不懂。


这种需要另辟蹊径的人,当然比别人更难,也需要更大的勇气。
 
所以,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区别对待的要求,不能一味以文章论英雄,也不应该因为文章就否定一个人。
 
更何况,导师性格和处事方式,也是影响学生科研的重大因素之一,同样,对待不同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学生,如果能有不同的对待,在相处过程中,可能互相都更轻松。
 
我一直认为,人和人相处是个相互的过程,想要和谐共处,双方都要做出努力。不仅是学生适应导师,导师也要适应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该区别对待。
 

比如,有些学生主观能动性差,自制力也不大好,从小习惯了别人赶着自己学习,习惯了听话,习惯了别人给自己安排事情。这种情况下,导师可能需要操心的就比较多了。


我一个同学就是这样,导师没给安排任务会觉得很难受,会不知道要干什么,会有些慌乱。她需要导师给她定个标准,定个任务,只要定了,其实她能很优秀的完成。
 
所以这种学生,可能需要每过一段时间敲打敲打,适当的布置些任务,费心地多把控一些方向上的东西,实在不行,就找个负责任的师兄师姐带着也行。当然,前提是,师兄师姐愿意。
 

图源:pixabay


还有些学生,从小自主惯了。可能在家里也是不管什么事情都自己拿主意,有自己的计划和安排,同时性格也比较自由。这种情况下,如果导师管得太紧,反而会反弹。
 
师兄之前就因为导师让我们每周交文献报告而和她起了争执,对他来说,导师告诉他毕业要求,告诉他大的方向,许多东西他可以自己安排。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自然会主动去找导师,很多时候不大需要有人拿着鞭子在后面追赶。

除了性格方面,另外有些学生可能家庭条件不大好,读研读博对她来说是很大的压力,或者一些已婚的博士们,特别是已婚男博士们,家庭压力在那里,这时候如果导师能适当体谅,就显得格外“可敬”。
 
很多课题组不允许学生在外面兼职,但大部分学生会觉得二十多岁了还找家里拿生活费实在是开不了口。这就造成了偷偷兼职的现象,为了不被导师发现,躲躲藏藏,还浪费时间。
 
学校确实有一些勤工俭学岗位,但这种岗位基本都要导师签字,为此,学生往往放弃这种岗位,坐公交或地铁出去,钱未必有在学校的多,还要花大量时间,可能也会耽误科研。
 
因此,对这种家庭条件不够好的学生,如果导师能体谅,甚至主动帮忙找一些不那么费时,又对科研有好处的兼职岂不是更好?毕竟,一个贫穷的学生,一个贫穷的家庭,一个月几百的兼职费不少了。
 

这点我还挺佩服我硕导的,师兄婚后读博,有个小闺女,时不时要回老家,偶尔为了考证可能一两个月没怎么去实验室,她也都理解,还会在他消瘦的时候关心问候,从不肯给他附加压力。


对这些硕博生来说,绝大部分人是不会因为这些所谓兼职和别的工作而耽误科研的,他们的毕业要求在那里,他们的同学能力在那里,他们不会让自己落后太多。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定是相互理解的过程,中间必定有误会,也必定有摩擦,许多事情确实不经历就无法感同身受,或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如果能做到相互尊重,坦诚以待,必定能让这种误会少很多。
 

图源:pixabay

二十多岁的学生带着他们的过往,带着那些过往在他们身上填充的颜色,形成了每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如果用心对待,真心交流会发现他们每个人都不一样。
 
一个学生只有一个导师,而一个导师手下往往有多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不是每个导师都有时间去了解和接触学生。
 
这时,如果学生能将情况如实告诉导师,不论是性格还是背景,信任导师并且提出自己的为难之处,我相信,导师也会酌情“区别对待”。毕竟,尊重也是相互的。
 
读硕博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习,最重要的任务是科研,只要最终能态度端正地完成科研任务,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别人,导师必定不会为难。
 
怕就怕有些学生从刚开始就只为混一个文凭,没打算好好做过,如此,便是辜负了导师在先。因此,“区别对待”也会有个度,这是体谅,而非不完成本职工作的借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