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陵被盗记录很多,为什么陵曾被盗,其他各陵均能保全下来? 
十三陵全景图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被盗记录很多。特别是汉、唐、宋三朝陵寝被盗情况非常严重。清朝的东西陵也有好几座陵园被盗掘。 在中国古代帝陵中,只有明代帝陵墓葬保存较好。南京孝陵、湖北显陵均未被盗。 明十三陵中,除思陵在民国年间被土匪盗掘外,其余十二陵也都没有被盗。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帝陵中是非常罕见的。 出现这一奇迹的原因,分析起来与陵园建成后,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这些陵草进行保护有关。 明朝时,每建一陵,必设一卫,有官兵驻守于昌平城。明朝中期,又设有昌平镇,有总兵官统率上万名官兵,守卫在陵区西北的黄花镇、居庸关等地,以确保天寿山陵区和京师的安全。各陵还有神宫监、祠祭署等内外官员作为陵寝的管理人员常驻陵下实施管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各陵墓室不会被人盗掘。 明朝灭亡之际,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从关沟和德胜口沟进入昌平,由于他们急于攻打昌平城,并进而攻取北京城,推翻明朝统治,所以,起义军仅放火烧了定陵的祾恩殿、祾恩门、左右配殿和康昭二陵明楼,并没有对明十三陵进行盗掘和大规模的破坏。 清朝时,朝廷对明代陵寝也采取了保护措施。终清之世,明十三陵各陵均设有若干名陵户,负责巡查保护陵园。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间,各陵还设有守陵太监(又称司香内使)。雍正二年(1724年)又封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简王后裔,正定府知府朱之琏为一等侯,令其世世代代负责明陵的祭祀及管理事宜。 清朝灭亡后,国民政府将明十三陵作为古物管理,早期沿用清代管理方式,后裁革陵户,改设明陵警察所对十三陵进行保护。 由于明清两朝及民国年间都对明十三陵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所以,天寿山陵区内设置比较集中的前十二陵都免遭了被盗掘的厄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