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课堂】湖广音与京剧音韵(2)

 cxag 2019-11-01

   3.湖广音的历史渊源及其盛行

    京剧是在徽汉两调的基础上在北京逐渐形成的。清朝乾隆道光年间“四大徽班”陆续进京,京汉戏演员搭徽班,“皮合奏”,这就是京剧的雏形。 

    以西皮二黄为声腔的湖北汉戏,是以中州音韵结合本地方言唱的,它是京剧湖广音的源头。另 外,实际上当时的徽戏里也有许多湖广音。徽戏是安徽省安庆市一带历史悠久的戏曲,属于中州韵 的系统。它的声腔以二黄为主,而二黄腔的来源,据一八四五年杨静亭《都门纪略》记:“近日又尚黄腔,黄腔始于湖北黄陂县,一始于黄冈县,故曰二黄腔”。欧阳予倩在其《谈二黄戏》一文中说:“二黄在当初不过是一种牧歌式的歌唱,几经进步,才变成了现在的形式。最初盛行,确在湖北,而湖北唱戏的人要以黄陂、黄冈为中心,尤以黄陂人为多,所以都说二黄戏发生于湖北。”

黄冈、黄陂都在湖北东部,离安徽省安庆地区不远,鄂皖边区语言、风俗颇多相似,因此二黄腔自湖北兴起后,便迅速地流传到安徽”。欧阳予倩在《谈二黄戏》中还说: “许多徽班的老伶工,都 承认二黄是从湖北传去的”。另外还有二黄“起于江右”的“宜黄”说,“始于吹腔”的“徽二黄”说,持这些说法的人也都认为二黄于湖北和安徽的安庆一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湖广音便在此时进入了二黄腔。据此,可以认为徽汉同宗,语音风格承中州韵正统而受到湖北方言的严重影 响,这就是京剧湖广音的历史渊源。

    然而徽汉两戏的音韵仍然是有区别的,在道光年间的早期京剧舞台上,形成了唱念中州韵的三个派系: 以程长庚为代表的徽音,以余三胜为代表的湖广音,以张二奎为代表的京音。一九00年以 后,谭鑫培执生行牛耳,当时有一句诗描写了北京市民喜爱谭腔的盛况: “满城争唱叫天儿”(鑫培有小叫天之称)。在谭鑫培去世之后,京剧生行“无腔不学谭”, 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周信芳、谭富英、杨宝森……这些生行的主要流派都是以谭调为基础的。谭鑫培派从宗奉湖广音的余三胜派蜕化而来,他自己又是地道的湖北人,在演唱过程中,他特别讲究“字正腔圆”,提倡“以腔就字“而反对“以字就腔”,这就使他的湖广音更加鲜明。随着谭派的风靡全国,湖广音也就得到了推广和盛行。这种唱法还影响了其它行当,尤其是旦行中的程派(后文有详述)。京剧教育史上最富有成效的富连成科班,在其教学中也以“湖广音——中州韵为宗,班主叶春善为学生订立了唱念声韵的“最要十则”“最忌十则”中,有“要分徽湖两音“最忌倒音怯韵等,虽然该校的老师未必都对湖广音有深刻研究,但通过该校的提倡,在理论上使湖广音获得了正统的地位。许多师傅在教戏时,以湖广音为“讲究”,以京音、徽音为“将就”(意即“不地道”),学生也就程度不同地接受了湖广音。富连成(原名喜连成)科班先后延续了四十年,培育了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学生,造就了大量优秀演员,长期作为各地京剧舞台的主力,这对湖广音的推广起了极大的作用。湖广音的鼎盛时期,一直延续到六十年代现代戏运动之前。

    二、湖广音在京剧音韵中的地位 

    关于湖广音在京剧音韵中的地位问题,苏雪安在《京剧音韵》结语中这样估价:“京剧应以北京音中州韵为主,湖广音中州韵只是一个大流派。由于他把湖广音的定义仅仅限于声,所以作这样的估价是可以的。然而,实际上湖广音是一个声韵调的系统,按照我对湖广音的理解,京剧中州韵里的北京音和湖广音两者的比例,就与苏雪安不同了。 

    1.声韵方面,湖广音是主流

    前面归纳的六条京剧“湖广音”“湖广韵”,是历来京剧演员(尽管行当相隔,流派不同,师承有别)都一致遵循的。其中虽有汪笑侬标新立异突破这六条规律而采用北京音的音韵,如他在《前泼水》唱道(百代唱片):”我日对着芙蓉(rong)花”“偏遇着北(bei)风(feng)凛冽”谁知(zh(l〕)我朱买臣福份大”等,但这样的唱念并没有流传开,这一流派如也成了绝响。试看梅程尚荀、谭余马麒,任何一个演员都读“蓉”为yong,读“北”为be,读“风”为feng,读 “知”为zh(l〕,对于“鞋、介、皆、谐”等字也都不归乜斜韵而从湖广音归怀来辙。这类例子几乎随处可见。净行为增强鼻腔共呜,把原人辰辙齐齿呼里原属庚青韵的字韵还原,念唱作京音的ing、eng两韵,但这毕竟是个特例。就整体看,用湖广字的声韵来唱念京剧中州韵的占绝对优势。    

    2.字调方面,湖广音和京音是两大阵营

    京剧在唱腔设计上,有“以腔就字”和“以字就腔”两种方法。生行谭鑫培系统中的谭余、言是“以腔就字”的。谭鑫培常说:“字是骨头,腔是肉。”他列出四声口诀是“阳平低出,阴平高呼,去声跳,上声滑王庚生《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可见这是湖广音的原则。余叔岩创造了“三才韵”的理论,唱活了字音,但他基本上仍是湖广调,阳平低出,很少唱高升调。言菊朋也主张“腔由字生,字正而圆”,他恪守湖广调比他的前辈更严谨,绝无灵活余地,这是历来顾曲家所公认的。谭鑫培系统中的马派、麒派、杨派,虽然程度不同地借鉴了京音,但这种借鉴还是建立在湖广音基础上的。旦行中程砚秋是因字行腔,走上了湖广音道路。除此以外的流派都是“以字就腔”。如旦行的梅、尚、荀、张、李(多奎)、李(金泉),小生的姜、叶,净行的金、郝、 侯、裘等等,他们都是以腔格顺从为原则,在唱腔的流动中选择合适的字音,基本上是在京音与湖广音之间随宜转协。老生中的徽音一系,由程长庚传到汪桂芬,再传到时慧宝,今已后继无人。老生中的京音一系,由张二奎传至孙菊仙,然后在音韵上又分作两路,一路由刘鸿生传至高庆奎,今天还有李和曾、李宗义、沈金波、宋保罗等人,他们是在京音中加入了湖广音;另就是汪笑侬一路,他企图走纯京音的道路,其后有恩晓峰等承其衣钵,如今则无人为继。小生中的俞(振飞)派在四声上从昆曲中取法,多吴音,系统地保留了入声字,这是别具一格的。

    综观京剧文戏流派中的字调情况,可以得知,湖广音与京音掺用的占多数,基本用湖广音的有四派,并流传至今;“纯京音唱法的流派则今天已听不到了。从总体看,湖广音和京音的字调在京剧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是旗鼓相当的两大阵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