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韦庄:我永远都记得,那个让人心动的少年

 古典书城 2020-12-04

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910年,大唐已经亡了三年。

韦庄75岁了,作为一个乱世中人,确实很老了。

按理说,他该知足。

他不再漂泊,觅得了一方安宁;他得偿所愿,在蜀地小政权里身居相位。

可见过他的人都知道,他总是心事重重。

有人问,这是为什么?

通常,他会说:我是志在匡扶尧舜

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总是想起一个少年,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他总是想起江南,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他总是想起长安,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但是,都回不去了。

唐朝,一个看家族更甚于家庭的朝代。

虽然每任帝王都在很努力地,限制世家大族的势力,但有唐一代,军政大权仍被他们把持。

比如,裴氏出了36个宰相,崔氏出了29位宰相,韦氏出了18位宰相,杜氏出了11位宰相……

世居长安的关中贵族中,又以韦、杜为马首是瞻,正所谓“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韦庄,正是京兆韦氏出身,曾祖是著名诗人韦应物。

年少不知愁的日子,大唐还在,他住在朱门宅子里,有一群一起骑着竹马长大的弟兄,他们曾骑着马跑遍长安城,也曾偷偷逃课跑到城外看花。

那时,他们一起谈天一起笑,一起陌上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他们一起醉酒一起闹,买酒黄金盏,醉下酒家楼。

不如意的事,也有,像14岁时科考落第。

但对于14岁的人来说,这又根本算不上什么,毕竟,还有很多时间。

韦庄第一次知道世事无常,是18岁时,他的父亲病故。

还沉浸在岁月静好中的少年,突然间没有了依靠,不得不去直面负重前行的现实。

他是家中长子,弟弟妹妹们需要他的照料。

于是,收了心,担起责任。

带家人去了虢州,一边寒窗苦读,一边照养他们。

数年后,再下考场。

结果天不遂人意,又没考上。

或许他也郁闷过,但很快又释怀了。

大唐“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科考录取率极低,不是努力就有结果的,他的偶像杜甫,也是屡战屡败,这和智商没关系。

尽最大的努力,余下的,交给时间就好。

于是,他开始四处游历,寻找其他的机会。

这时的他,虽然看清了一些事,但还是阅历欠缺。

他待人待事,会有些不知深浅,有时显得孤傲。

他的眼界也有些局限,有时身边即世界,只看得到自己的喜乐悲伤。

韦庄彻底明白世道艰难,是在回长安的第二年。

也是公元880年,黄巢军攻破潼关, 直入长安。

他和所有长安城的人一样,瞬间家国破灭,朝不保夕。

区别,可能就是他逃了出来。在投降后的洛阳乡下,获得暂时的平安。

可是内心,再难平静。

长安城的杀戮历历在目,长安城的血和泪如鲠在喉。

尤其,在遇到一个委身叛军、复又从长安逃出的妇人后,听到她的所遇所见,更是愤懑、悲痛到无以复加。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

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

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

长戈拥得上戎车,回首香闺泪盈把。

旋抽金线学缝旗,才上雕鞍教走马。

有时马上见良人,不敢回眸空泪下;

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

妆成只对镜中春,年幼不知门外事。

一夫跳跃上金阶,斜袒半肩欲相耻。

牵衣不肯出朱门,红粉香脂刀下死。

……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

明朝晓至三峰路,百万人家无一户。

破落田园但有蒿,摧残竹树皆无主。

……

——《秦妇吟》选

那个可能昨日还说着“妾拟将身嫁与”的天真少女,第二天就被凌辱、被杀害;

那些以风流自诩的公卿贵族,很快就只剩累累白骨;

人烟寥落,田园破败,家已无家,国已无国。

一首《秦妇吟》,1386个字,字字血泪。

很快,这首长诗,在天下间流传,长安的凄凉与悲怆引无数人泪下。

韦庄也开始名扬天下,被称为“秦妇吟秀才”,与“长恨歌主”白居易并称佳话,可是,那又怎么样呢?

如果可以,他宁愿没有这首诗。

现实太过沉重。

在时代的风吹雨打下,每个人都是水中的浮萍,身不由已,渺小不堪。

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大英雄的,有时,单是活着就能花光所有力气。

与弟弟妹妹们失散,侥幸活下来的韦庄,就这样一路辗转,最后到了江南。

和饱经战乱、满目疮痍的中原不同,江南显得格外繁华安定。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江南是真好。山也温柔,水也温柔,人更是温柔,让人忍不住想老于此间。

但是,他始终忘不了那满目凄凉。

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

莫向樽前惜沉醉,与君俱是异乡人。

——《江上别李秀才》

有时,他还能在江南遇见老乡。但一想到都是没有家的人,总要大醉一场。

在江南,韦庄到过很多地方,他喜欢这里的安宁,一切都像在太阳之下,温暖而光明。

在江南,韦庄看花、饮酒、泛舟,找到了很多的快乐,仿佛他的大唐旧梦,还不必太早醒。

有人说,他的诗词里,有最美的江南。

可他的江南,又总是写着写着飘向了远方。

「千山红树万山红,把酒相看日又曛。」

太阳和长安哪个远?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894年,黄巢兵败后苟延残喘的李唐皇室,又一次开科取士。

这年的韦庄,59岁了,早过了「知天命」的年纪,马上就到遇见什么都应该波澜不惊的「耳顺」期。

可他,还是心动了。

他不想终老他乡,他不想一身所学无所用。

终于,又回到了长安。

满目墙匡春草深,伤时伤世更伤心。

车轮马迹今何在,十二玉楼无处寻。

——《长安旧里》

人事已非的长安,早没了记忆中的模样。

好在这一次,他考上了,被任命为校书郎。

朝廷给的第一个正式任务,是出使蜀地。

当时,西川节度使王建与东川节度使顾彦晖正在开战,让他以判官的身份,随谏议大夫李询去调和。

虽然他们的话也没人听,王建坚持打败了顾彦晖,占领了两川。

但韦庄却意外得到了王建的赏识。

900年,宦官发动了宫廷政变,囚禁昭宗。

不久,黄巢起义军里倒戈起家、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之一的朱温又派人杀了这些宦官。

再后,几方混战,以朱温掌控朝堂告终。

此前还对朝廷抱有一丝细想的韦庄,自此绝望,留在了蜀地。

907年,朱温逼唐哀帝禅位,登基称帝,大唐彻底灭亡。

消息传到蜀地,官吏民众们大哭三天。

三天后,王建在蜀地官民的拥立下,登基为帝,国号蜀,也就是历史上五代十国、十国里的“前蜀”。

第二年,韦庄被委任为宰相,后终身仕蜀,一直到75岁逝世。


除了少年时光,蜀地14年是韦庄一生中最顺遂的日子。

王建虽然出身草莽,却是个明理的人,对手下人很好。

蜀地虽小,却也成全了他的一些理想与追求。

《十国春秋》载: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皆由庄所定。

他也算是保一方百姓安宁了。

有什么不开心的呢?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女冠子·四月十七》

野史上说,他有一个爱妾被王建霸占,郁郁寡欢的他便写了首《女冠子》诉说离情别恨。爱妾听说后,感念他的情意,绝食而死。

此事真真假假众说纷纭,但有一件事,却是真的,就是他的沉默。

老了以后,韦庄越来越沉默。

比如,让他才名远扬的《秦妇吟》,他将它束之高阁,绝口不提,也没有录入自己的文集《浣花集》。

只因《秦妇吟》通篇悲惨,描述的起义军之恶、官军之恶又易让人对号入座,统治者讳莫如深。

他经历了太多,终被磨平了棱角。

他失望了太多,在外人面前开始不动声色。

劝君今夜须沈醉,尊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但午夜梦回时,他又总是想起年少第一次去江南时的情景: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嘴上说着,不归。心里却知道,不过是因为回不去了。


王小波说:“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这就是韦庄啊,他没有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他爱和平、爱美物、爱美人、爱美景;他偶尔会逃避,优雅地丧着;他一次次努力地活着,却又不得不陷入身不由己的漩涡。

不是每个人都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只要问心无愧,已经很难得。

「千桑万海无人见, 横笛一声空泪流。」

所有能说的,他写在了诗里词里。

不能说的,就在玉笛飞声中,望向长安,然后,落下一滴泪来。
读“春日游,杏花吹满头”,读“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总有人问:韦庄是谁?
今天,我告诉你,他曾是一个明亮少年: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本号文章,欢迎分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