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高考语文测试不妨取消病句题

 登楼观 2019-11-02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病句题都是语文考试的必考项目。不可否认,从语言使用的规范性来看,病句题的存在有其重要意义。但在实际考查的过程中,病句题的一些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总的来说,有两点,以下是具体分析。

1
来源的虚假

考卷上的病句从哪里来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病句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可能是考试太多了,没精力去搜集病句;也可能是害怕争议,所以尽可能地寻求保险。总之,如今不少病句题,都是以中考高考真题为样本,故意仿造出来的病句。

如此制造病句,会带来两个结果。

首先,学生不是在真正地在辨析病句,而是凭借记忆,以相似度来判断病句。这也就失去了病句题的真正意义,把病句辨析变成了死记硬背。

又或者,为了防止学生凭记忆辨析病句,故意将病句复杂化,有意编造一些极似病句的非病句,或极似正常句子的病句,将病句题陷入偏难怪的迷圈,无异于文字游戏。

总之,从来源上看,病句的虚假成分越来越大,已经脱离了语言运用的实际。

2
角度的片面

到底什么是病句呢——我们更多是从语法角度来辨析。可问题是,汉语偏偏是一门语法规则较为灵活的语言。简单的病句,错误一看便知,没有语法解释似乎也能懂得。但复杂的病句,尤其是前文所说的那种刻意制造出来的复杂病句,往往在进行语法分析时会陷入一种进退失据的尴尬,难以找到确切的语法依据。

更重要的是,仅从语法层面来看待病句是较为片面的。表意,也就是表达意图,才是句子的核心功能。衡量一个句子是否存在语病的最重要标准,是看它是否能表达出清晰的意图。请看下面这个句子:

(例句一)这是一座璀璨的房子。

光看这一句,当然是病句,因为“璀璨”极少用来形容“房子”。可如果再加上一句呢,请看下面的句子:

(例句二)这是一座璀璨的房子。半个多世纪前,不少我们所熟知的民国大师都曾在此畅谈学术,共议国事。

显然,配以更具体的语境,所谓的病句,也可能转为非病句。而实际生活中,无论是说话,还是作文,我们都极少书写单句,我们往往是通过句群,乃至段落群,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图。恰如鲁迅有些句子,单看有病句的嫌疑,但结合一个句群、一个段落、或是一篇文章来看,就不是病句了,而极有可能是一个更为复杂深刻意思的委婉表达。从这个角度看,纯粹单一句子的病句考查果真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真实语言运用的情景吗?


尽管我们无法否定病句题在规范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上的作用,但综上所述,病句题的弊端也不容小觑。简单的、基础的病句辨析是需要的,但应该在小学阶段便已完成。不能为了考查而考查,故意将病句题复杂化、虚假化,从而使其脱离语言运用的实际。

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在中高考语文测试里逐步淡化甚至取消病句题的考查,只需在小学阶段做到对若干基本病句类型的辨识即可,让初高中的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真实,更加深刻。


近期文章

开学寄语:给学习一点时间

议论文教学不必急在初二上

教你一些具体可行却又毫无意义的语文押题诀窍

这些语文备考经验,新初三毕业生需要提前知晓

没有新起点,全是老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