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元青花收藏“原罪”——故宫、民间、樊家井,20年恩怨纠葛

 明日大雪飘 2019-11-02

一、风波的缘起

2005年7月12日,香港大收藏家“1号先生”张宗宪、香港艺术品商会秘书长翟建民、台湾联华电子董事长曹兴诚、仙妮蕾德董事长陈得福、寒舍公司总经理王定乾………这些跺跺脚中国收藏界就要颤三颤的人物,罕见的齐聚佳士得伦敦拍卖会。他们此次的唯一目的,是那件已经巡展了数月的“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

后来,一位华人与会者向媒体透漏,“当时我们心里都想,不管谁最后胜出,这件国宝最好能为中国人所藏!”

可最终事与愿违,英国著名古董商埃斯凯纳齐以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3亿)的天价,拍下了这件元青花。同时他还透漏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他是受人委托参与竞拍,并非真正的收藏者。在场的众多记者一再追问,埃斯凯纳齐留下了一句“不是亚洲人,也不是英国人”,扬长而去。从那天起,这个躲在幕后的神秘收藏者和这件国宝一起,再无音讯。

揭开元青花收藏“原罪”——故宫、民间、樊家井,20年恩怨纠葛

英国古董商人埃斯凯纳齐

香港资深瓷器鉴定家翟建民在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我认为,这位收藏家对元青花的实际价位并不了解……”

是啊,元青花作为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品种,存世稀少,器型饱满,色彩浓艳,画工繁复,自然是珍贵无比。但之前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均不是中国瓷器收藏的主流品种,价格也都在合理的区间范围之内。为何单单此“鬼谷子下山”异军突起,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呢?实在令人费解。

揭开元青花收藏“原罪”——故宫、民间、樊家井,20年恩怨纠葛

价值2.3亿的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

可就是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天价,赋予了元青花这一收藏品种原罪般的诅咒,使其成为了中国收藏领域争议最大、最具悲壮色彩的另类风景。

二、2.3亿刺激出的疯狂

2005年的中国人,虽然经历了一波国内拍卖行造富手段的洗礼,但还是想象不到,一个700年前的20斤重的罐子能让外国佬掏2.3亿,足够换回两吨黄金。

2005年8月,“2.3亿元青花”拍卖后一个月,“鬼谷子下山”题材的各种元青花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在北京各大古玩市场出现。

2005年末,坊间开始疯传内蒙古四子王旗发现元朝静州路遗址,出土了大量元青花。一时间这个偏远小城人头攒动,淘宝客们见到蓝白色瓷器就买,以至赤峰窑新烧造的赝品都买断了货。

揭开元青花收藏“原罪”——故宫、民间、樊家井,20年恩怨纠葛

美丽的内蒙四子王旗

到了2006年,整个收藏市场已经因元青花彻底陷入疯狂。直到现在,我的一些同行家中还摆着一地插不进脚去的元青花,都是当年的收获。更传言有位北京玩家用一套房子,换回一只高仿的元青花小罐。

拍卖公司当然不会闲着,“元青花专场”一场接一场。更加可笑的是,“学界”突然凭空冒出来许多“元青花鉴定专家”,像明星一样忙着各处走穴赶场,鉴定发证……

揭开元青花收藏“原罪”——故宫、民间、樊家井,20年恩怨纠葛

人头攒动的大型拍卖会现场

据业内人士估算,“2.3亿元青花”事件后短短半年,中国收藏爱好者人数猛增三成以上……

三、淡定的高仿匠人

京城“元青花”火爆异常,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景德镇“高仿”匠人们,似乎只是抬头看了一眼,便低头继续着自己的“手艺活”,同时默默的将元青花仿品价格提高了四五倍。

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景德镇凤城的一位老太太在自家农田里翻出了一只青花梅瓶,上交国家,得了600元奖励。自此开始,世界瓷都有了第一只元代青花瓷器标本。

揭开元青花收藏“原罪”——故宫、民间、樊家井,20年恩怨纠葛

现存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凤城出土元青花梅瓶

一年后,景德镇陶瓷馆仿制的元青花梅瓶公开展出,立即被日本客商以630块钱的价格买走,这在当时已经是“天价”了。从此,仿制元青花成为景德镇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当2005年“2.3亿元青花”面世时,景德镇的匠人们,早已低调的仿制了元青花20年。20年的磨炼,让他们的技艺炉火纯青。

故宫博物院泰斗级人物耿宝昌老爷子,曾经在一次公开采访中毫不讳言的说:

“在景德镇,如果我不知身在何处,我也会把高仿品误当真品。”

揭开元青花收藏“原罪”——故宫、民间、樊家井,20年恩怨纠葛

虚怀若谷的文物鉴定泰斗耿宝昌老先生

四、火爆的“民藏保卫战”

1996年,牛津大学考古系博士蒋奇栖在考察了浪漫的土耳其、东京和伊朗后,发表了一番言论:

“元青花已知数量仅有300件,精品都不在中国,而是国外。”

揭开元青花收藏“原罪”——故宫、民间、樊家井,20年恩怨纠葛

现存元青花“最多”的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

奇怪的是,不知为何这一“个人言论”被中国的文物鉴定专家广泛引用,还将“已知的300件”,改为了“只有300件”。从此,中国收藏界上演了一幕幕堪称悲壮的元青花“民藏保卫战”。

2005年年底,首届“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在青岛举行,一位藏家在谈及民间元青花不被官方认可时,激动之下将自己的宝贝愤而砸碎。在场的知名鉴定专家李知宴在看过碎片后惊呼“砸碎了几千万!”

2006年底,第二届“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本次研讨会规模更为盛大,除了李知宴等国内专家到场之外,还邀请了土耳其研究元青花的专业学者携带国际公认的“元青花标准器”与会。最终参会的二十几件民间元青花被鉴定为真品。

同年,由江西省文化厅主办的“首届中国元青花国际研讨会”在景德镇举行,与会的多位故宫博物院专家重申了“元青花只有300件”的观点,与“民藏”针锋相对的打起了擂台。

其实,故宫专家们真的相信民间一件精品元青花都没有吗?同样的,民间元青花真的到了遍地皆是的程度吗?我想大家心里自有答案。至于两派为什么咬着如此幼稚的问题像小孩子一样吵闹不休?其实很好解释:“民间”为利所驱,“专家”为名所累。

五、两个“内幕”故事

其一,“服软”的专家

在元青花“官民”之争最为火爆的2007年左右,北京某拍卖公司老总,出面邀请了故宫内的一位老专家,现场参观江西某工地挖出的遗址。

当老专家亲眼看见一件“元青花”从被埋的古窑中捧出来的时候,淡然的说:“你们事先埋进去的,不要做戏。”

边上的人问:“那这件对不对呢?”

老专家答:“对!”

边上的人继续追问:“不是说元青花都在博物馆里吗?看来这件是从博物馆偷出来,再埋进去的喽?”

老专家不再说话。

回到北京,老专家开始撰文,论述民间元青花的存在。他也成为了第一个承认民间元青花的故宫专家,业内轰动一时。

其二,“无解”的景德镇

我一位叔叔,在景德镇从事“高仿”古瓷制作。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真正的高手不在“樊家井”,你也找不到。

揭开元青花收藏“原罪”——故宫、民间、樊家井,20年恩怨纠葛

景德镇樊家井一名工人正在用高锰酸钾溶液给瓷器做旧

当我第一次来到赣北群山中那片隐秘的厂房,就此颠覆了所有关于收藏的知识体系。

他们烧一窑,要用掉四车松柴,耗时一天,最后“能用”的也就一两件。

他们有自己研发的软件、精密的物理化学仪器、无痕做旧设备。你听说过的那些高锰酸钾泡、细砂轮打磨都是最低级的手段。

他们有详细的“标准器”数据,来指导釉水怎么配、胎土怎么炼、颜料怎么选、用什么样的绘制方法和烧制方法。

他们一年只做几件,留着,几年后再出手。客户都是固定的港台客商。交易时都会明确的告知买家,这是高仿的工艺品。但是过段时间,就会有他们的“产品”出现在省级博物馆,或者在海外的拍卖会上屡创高价。

他们对我说:“谁来也破不了这个局,无解!”当然,这份狂妄只展露在“自己人”面前。在外人眼里,他们就是一群天天泥浆满身的农民工。

2010年,著名“民间收藏家”黄康泰在景德镇街头摆擂,声称如有人仿制出他带来的明清官窑,奖励现金10亿。

一连数日,无人迎战,黄康泰大获全胜。一时间网络上群情激奋,民间藏家大呼专家否定民藏的最大借口——“景德镇仿制”已被揭穿,中国民间收藏迎来了崭新的一页。

可真实的情况是:黄康泰摆擂数日,景德镇人围观者寥寥。几位圈内公认的高仿大佬私下的表态都是:“神经病……”

六、美丽元青花的“原罪”

我想上面两个真实的故事,已经告诉大家为什么以故宫为代表的专家很难承认民间元青花存世。他们既有自身“专家”名誉的考量,又身负中国文物“守门人”的角色,多说多动都是错,也实在难为了这些老学者。

我希望部分民间藏友也能收一收自身戾气。有人曾给我留言,声称家中元青花上千件,存世千万件;有人拿着明显不对的器物,向我诉说对官方专家的“刻骨怨恨”;还有人表达了对景德镇的不屑,认为“根本不可能仿制出官窑”。对此我只能说一句:据我了解,“国宝帮”的数量比存世元青花要多的多。

揭开元青花收藏“原罪”——故宫、民间、樊家井,20年恩怨纠葛

“国宝帮”收藏的元青花

制瓷的元朝匠人,根本想不到他们手中的工艺品会在七百年后引起如此风波;清高的明清文人,也不会想到他们看不上的“蛮人”器物在二三百年后竟然成为价格最高的中国艺术品。也许,从埃斯凯纳齐举起竞价牌的那一瞬间,元青花已经被巨额资本赋予了“原罪”。金钱诱人的光芒掩盖了瓷器釉面的莹莹亮色,铜臭取代了泥土的腥香。几方为名为利,你来我往,元青花却沦为了看客。也许700年的风雨沧桑,让它看惯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以它沉默着,闪耀着,述说着已经无人关心的过去的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