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福县志》编纂者张仕泾的轶事逸闻 文〡张厚林 永泰二中校内植物园,一棵饱经四百余年风霜的古杉大树掩荫下,有一方形似莲蓬倒扣的苍苍墓园,这就是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始修的《永福县志》编纂者之一,曾任漳州府训导、江西鄱阳县县令,唐末中原张氏入闽第二十四代传人张仕泾之墓。 ▲摄影∣池建辉 张仕泾,字达源,号鉴塘,明朝万历年间贡士,其一生传奇般的轶事逸闻至今仍在嵩口民间口口相传。 袁尹举才委重任 明朝万历年间,江西南昌举人袁世用初任永福知县时,就听闻域内有一个临近延平、永春、兴化三府交界之地的大村落嵩口,是唯一可以与县治相衡的重镇。到任不久,袁县令便轻装简从,沿大樟溪溯流而上,两岸层峦叠嶂,树木苍翠;激流险滩,汹涌澎湃,峰回溪转。两天的辛苦跋涉,几经周折,袁县令终于在双狮把口的嵩口东大门“鲤鱼目”弃船登岸。纵马踏上通往嵩口的幽幽古道,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只见群峰重重拱抱、秀水缓缓缭绕;开阔的嵩口盆地,十里平畴,阡陌交通,屋舍楼台错落有致。夕阳西照,炊烟裊裊,牧童横笛鸡犬相闻,整个村显得闲适、安宁、悠然。古道路旁一块五丈见方的乌纱帽形状的巨石赫然屹立,袁县令急急下马,赶紧脱下顶上的七品官帽,向乌纱帽石深深地行了三个鞠躬,心里琢磨着,嵩口宝地果然名不虚传,此方龙渊虎穴之地定是群贤毕集、英才荟萃。 ▲摄影∣池建辉 古道边上的那一幕一幕风景:塔坂秧田里文昌古阁的倩影、九落寿春寺悠远的钟声、双凤垟羊肠小道暮归的牧童、德星楼码头往来的渔舟、溪流对岸梅山挺拔的孤树……嵩阳八景着实让袁县令欢喜不已。行至漈门司近旁,琅琅书声打住了袁县令,他轻推书院大门,参天的古榕下,一群烂漫天真的孩童在一位身材魁梧气宇轩昂的儒生导引下齐诵经书,抑扬顿挫,此起彼伏…… ▲摄影∣池建辉 袁县令与儒生几番交谈,得知他名叫张仕泾,来自嵩口当地的望族,自幼饱读经书,才华横溢,志向高远,促膝而谈,彼此感觉意气投合。两天来,张仕泾陪同袁县令巡察嵩口各乡里地民风民俗、拜望乡间乡绅名士,晚上夜雨对床,秉烛相谈,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无所不包。两人心有灵犀,仿佛一见如故。几天后,缘于公务在身,袁县令在张仕泾的目送下,怀揣着他的诗抄文稿,依依惜别,解缆返城。 ▲摄影∣池建辉 半年后,经袁县令的多方周旋,张仕泾终于在县治开馆设堂,讲授经书,一时间县邑名士云集,门庭若市。诗书礼仪温良恭俭,永福的民风教化从此耳目一新,张仕泾也由此开启了他在永福的才望兼隆的历程。授课之余,袁县令也时常邀请张仕泾参与永福政务,拟公文、析疑案、恤民情、抗旱涝、 赈灾荒……永福一时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太平盛世的景象。 ▲摄影∣池建辉 接替袁世用的兴安籍唐学仁县令有感于当时永福的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于是盛世兴文修史,召集贤达名流,开始搜集史料、编纂永福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县志,张仕泾自然成为编纂者之一。始修的《永泰县志》至今为我们留下了多少弥足珍贵的永泰历史文化资料。 ▲摄影∣池建辉 年过花甲始得子 话说张仕泾多年来一直在永福县城开馆讲经教化民风,协助袁县令处理政务的同时,他苦研经易,深究学理,赴京城应对秋闱。过五关斩六将,终于高中万历癸卯科贡士,礼部授予他漳州府训导。他任职漳州,敦教化、厚人伦、去陋俗,振兴民间读书风气,政绩斐然,几年后即擢升江西鄱阳县县令——让他去掌管一个偌大的县域政务了。 ▲摄影∣池建辉 且说张仕泾六十岁那年,还在鄱阳县任职,对他有提携之恩的袁大人世用先生已离任返乡,安居在省城南昌。七十大寿之日,宾朋满座觥筹交错,席上就有这位在鄱阳任职的得意门生张仕泾。 宴席上的道喜庆贺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袁大人只见自己最得意的门生张仕泾满怀犹豫,郁闷不乐,便轻声问道:“县令老弟,人生七十古来稀,今日老夫古稀寿诞,亲友会聚满堂喜庆,老弟你为何独独不乐?”张仕泾满杯饮尽,感喟道:“袁师古稀寿诞,可喜可贺;膝下子孙满堂,犹让人歆慕不已。今小弟年已花甲,孩儿尚未露面。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乃大’,我才是真正的不孝之罪人啊!今日身临袁师这盛喜场面,我真是惭愧之极无地自容!”
寿宴之后,袁世用便携着家中的黄氏、江氏二位丫环,由南昌直奔鄱阳县城,对张仕泾说道:“凭着几十年的莫逆之交,我深知你老弟是位忠孝之士,敝处有二位丫环,年方二十,聪明秀丽贤淑勤快,可娶其为妾,以传宗接代,了却老弟孝敬祖先之心。” 张仕泾再三推辞,袁大人的再三劝促,张仕泾推辞不过,迟疑应答:“老夫年迈,不敢多误二位小姐青春,然而难却袁师一片苦心与盛情,今日委屈江氏,权且留下伴我余生,敬请黄氏另择高枝!” ▲摄影∣池建辉 张仕泾与江氏小姐完婚后,老夫少妻相敬如宾,恩爱无比,不到五年间养育了四个儿子。张仕泾临终前曾题中堂一联,云:“我不欺天一片心,遑恤人知人否;天若假我百年寿,何论子早子迟。”此四子之后,张仕泾的子孙瓜瓞绵绵,兴旺发达,延续至今已十五代人,其不含外迁的后裔,在嵩口道南村的就有一千多人。那幅中堂对联还依稀残留在张氏祖厝的厅堂上。仕泾临终前还嘱咐妻儿,今后子孙世代要铭记袁公世用大人提携、延嗣之大恩。嵩口张氏后人至今仍然保留这么一个传承三百多年的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祭奠祖先,总要给与张公灵位并排的袁公灵位敬献高香、焚烧纸钱,以表世代永远的感恩之情。 ▲摄影∣池建辉 鄱阳惠政献终身 鄱阳县位于中国内陆大湖鄱阳湖畔,地势低洼空气潮湿,常有水患涝灾,且虐疫肆横,百姓生活艰难困苦。张仕泾上任伊始,便率领鄱阳百姓疏浚沟渠夯筑堤坝、整修水田遍植水稻,拆迁低洼民居、改建圈舍茅厕、清洁饮用水源,湖上渔民上岸定居,寒暑易节,劳逸有序;遇有荒年,免征捐税、开仓赈济、抚恤灾民;倡设馆讲学、崇尚礼义、教化民风。没过几年,鄱阳县域汛季水患防而有备,治水有道,变患为利;民风纯正,礼仪隆盛。从此鄱阳民生殷实富有,成了江南的鱼米之乡。 ▲摄影∣池建辉 繁琐的政务、无休止的辛劳,加上年迈体弱、思乡心切,张仕泾深感身心疲惫、体力不支,多次上书乞求告老返乡。鄱阳百姓闻讯,万人空巷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县衙门口,许多老者长跪不已涕泗俱下,恳求张县令继续留任。 ▲摄影∣池建辉 不经两年,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深夜,在鄱阳县衙那一盏油灯的摇曳微光中,疲倦不已、伏案休憩的县令张仕泾,在沉睡中走完了他人生不平凡的六十五个春秋。他,留下了嗷嗷待哺的四个幼子,留下了鄱阳百姓与永福乡亲的深情思念,留下了让后人感念不已的传奇般经历…… 张仕泾去世后,明朝神宗皇帝追赠武义大夫封号,他的灵柩在鄱阳父老的护送下,跋山涉水,栉风沐雨,终于落叶归根,安葬在他孩童时代,群伴嬉戏奔逐的嵩口双凤垟上。殓葬当天,群山肃立,云遮日蔽,斜风细雨;葬毕,云开日出,光阳万丈,百鸟飞翔。当时的堪舆大师曾经预言,“双凤落垟地,代代中高第;子孙喜满堂,世世有福气。”四百多年来,张仕泾的后裔繁衍至今,果真人丁兴旺,家业繁荣,且人才辈出。张仕泾的后人们牢记祖训,热心服务社会,努力让一方百姓幸福安祥地生活。 ▲摄影∣池建辉 时光流逝,沧海桑田,近四百年的历史云烟飘然而过,嵩口双凤垟张仕泾墓园上的古老巨杉,仿佛还在轻轻诉说墓主人生前的轶事逸闻,让后人感慨这位嵩阳历史传奇人物的人生厚度。 永泰二中与张氏族人达成协议,保留、修葺位于校园内的植物园与田径场之间张仕泾墓园。张仕泾墓还被列为永泰县人民政府的保护文物,也将被列为德育教育基地。这位嵩阳张氏先祖将得到更多后人的传颂。 ▲摄影∣池建辉 图片提供:永泰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辑:卢凌君 |
|
来自: 柏涂hyzvi9113s > 《名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