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绛我们仨,年少不懂,年老不想懂

 时光溯洄者 2019-11-02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杨绛先生的文章,颇受大家喜欢,小编也很开心。有粉丝要求再写一篇关于杨绛先生的文章,于是就有了今天这篇文章。关于杨绛先生我了解的并不多,为我熟知的是钱钟书先生,至今还记得高中时候,读过的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钱先生把《伊索寓言》解读的风趣幽默却异常深刻,虽然已经过去十数年依旧记忆犹新。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买了一本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因为看了杨绛先生的有关资料以后,发现很多人对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评价很高。因为这两天在看这本书,所以迟迟没有再写。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其实就是一本回忆录,一个九十二的老人在怀念她逝去的丈夫和女儿。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绮丽的故事,就是生活中点点滴滴,就是三个人简单的幸福。《我们三》最初的设想是钱钟书、杨绛、钱媛一家三口一人写一部分,用以记录他们的几十年来的生活经历。有关资料说,钱媛在去世前上还在坚持写《我们三》。后来钱媛、钱钟书相继离世,只留下杨绛先生一个人来怀念“我们仨”。这就是《我们仨》这本书的有关背景。
《我们仨》并不是一本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的小说,书中大部分的内容是关于杨绛先生一家三口的故事。这部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分是《我们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是《我一个人在思念我们仨》。没有读过的朋友,我建议先从第三部读起《一个人在思念我们仨》。
在《一个人思念我们三》中有一个朴素的家,住着“我们仨”:丈夫、妻子和孩子。几十年来,这个家一直在变,从英国牛津到法国巴黎,从上海斐德路到北京清华园,从两个人走成了三个人,到后来我一个人在思念我们仨。杨绛先生说,这一生我活得很充实,因为有我们仨;这一生我活得很有趣,因为有我们仨。
这个一个非常朴实的家,我们仨与世无争,只求相聚相守,各做各的一份事趣。这又是一个非常不平凡的家。这里有最贤惠的妻子,最有才华的女子;这里有数学15分,英语满分的文学家;这里还有两个作家,两个文学研究家,两个翻译家,三个大学教授。这个家里最多东西就是书,他们就是生活在书里的人,以至于划火柴这样的小事都要去学。
《一个人回忆我们仨》,主要是杨绛回忆他们一家三口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的生活经历,语言平实无华却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生活。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无论是作为丈夫、妻子或是孩子,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实在是十分幸运的。而且我从这本书中认识到了真正的钱钟书。在世人眼中的钱钟书一个狂妄的才子,一个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书中的记载确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钱钟书还有另外不为人知的一面,杨绛称他是一个“拙手笨脚”的人,他不会打领结,不会做饭,更加不善于和人打交道。但是他确实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并且他是一个爱国的书生,曾经有人邀请他放弃学业转投英国人门下学哲学,他断然拒绝了。抗日战争爆发,他放弃了学业提前回国。
在《我们仨》中我们可以看到别样异国风情,不同于现代社会的生活景象民国时代,让我们对未知的世界多了一些了解。
在《我们仨》中有一对别样的夫妻,我们从中可以的看到相濡以沫的温馨和浪漫。
总得来说如果只看《我们仨》的第三部分其实不是十分伤感,文中各种各样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得更多是钱钟书、杨绛、钱媛三口之家的温情。虽然这温情中时不时流露出杨绛的思念和感伤,但是文中表露最多的感情还是幸福。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