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神手”沈镇宙教授:年旬80,却仍工作在医院最前线……

 香草花园图书馆 2019-11-02

乳腺癌患者的守护神……


 
2019年10月9日早上9点,年旬八十、满头银发、穿着一袭白大褂的沈镇宙教授已经开始了他一天紧张而繁忙的工作。

沈镇宙教授
 
站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狭窄拥挤的走廊上,看着沈教授忙前忙后的身影,我不禁在心里感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环境,时间长了年轻人可能都会受不了,更何况是这样一位高龄的老人...
 
还没来得及多想,一转眼,高大挺拔、精神矍铄的沈教授已经来到了我面前。

“来,我们开始吧。”沈教授笑着说。

为“东方神手”而来

在病人眼中,“沈镇宙”三个字意味着放心。有没有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东方神手”常常一摸就准。

沈教授在诊室给患者看病

究竟有多准?沈教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一位被诊断为小叶增生的患者找到了他:“沈医生,我已经连续许多天37.8 度低烧了,人感觉越来越累,白细胞和红细胞也都在下降。去了好几家医院都没查出个所以然来。”
 
听到这里,沈教授心里大致有了数——一定不全是小叶增生的问题,可能还有肿瘤。

他仔细地摸了摸患者的右侧乳房,果然是一个恶性肿瘤在捣鬼。
 
按理说,检查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因为之前多家医院的检查都显示,患者的左乳房没有问题。
 
但沈教授不放心,他觉得,就算是极小可能的病灶也不能放过。

他又小心地挤了挤左乳头,一点点黄水被挤了出来。“这时候我知道不太对了,我就又挤了挤,结果竟然挤出了血丝。”沈教授赶忙让患者去拍片。
 
片子结果出来,是浸润性导管癌,好在是早期,还没有开始恶化。

在一旁的同事无比佩服:“这双手检查乳腺疾病,竟然比B超还精准。
 
沈教授“神手”的美誉为他带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患者。许多人从欧美、澳洲、日本等地慕名而来,就只为在他手中“走”这一回。
 
沈教授也深知患者看病的不易,因此他从不拒绝加号请求。半天的门诊时间,常常被延长至下午两三点。无论多累,沈教授都只在送走了所有患者后才停下来休息片刻。

沈教授陪同英国首相布莱尔夫人视察病房
 
当然,拥有这样一双神手,光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回顾六十余年的工作生涯,沈教授多次提到了反思总结的重要性:“如果只局限在眼前的工作,那一定是无法进步的。我们要学会回顾总结自己以往的工作,与新的技术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带来质的突破。” 

建立第一个乳腺癌病人电子数据库

上世纪八十年代,沈教授发现,虽然自己做的每个手术都很成功,但还是有部分癌症患者最后被肿瘤夺去了生命。这使他意识到肿瘤的治疗不能单靠一种手段或一个模式。
 
“当时我的导师李月云教授建议我整理1956-1978年乳腺癌手术后患者的病史,或许能够有新的发现。”

李月云教授和沈镇宙教授

但那时候的科研条件还十分艰苦——没有电脑,通讯也不发达。大部分患者都只留了通信地址,只有少部分才有电话。
 
“我只能想办法把这些堆积如山的病例做成卡片,再按照地址给患者发随访信。如果患者没有回复,我就打电话或者写信到当地的派出所求助。如果刚好是上海本地的患者,我就亲自登门拜访或者去派出所查他们的户口档案。”沈教授如是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半年的辛苦随访和细致记录后,沈教授终于完成了2000多份病例的完善,随访率高达99%以上!
 
这些宝贵资料为沈教授之后的工作步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乳腺癌扩大根治术1091例分析》和《乳腺癌根治术与扩大根治术疗效比较》两篇巨著中,他就乳腺癌的根治提出了独到新颖的见解,一举成名。
 
但沈教授还没有满足,他发现国外所有的临床数据分析都是由电脑完成的。于是,沈教授又开始在心里盘算——得想办法买一台电脑来!
 
1983年,他用申请到的1.5万元科研经费买了第一台苹果电脑!因为电脑界面都是英文,沈教授又聘请了一位专职数据专家,将科里1956年以来的所有病,用计算机语言全部输进了电脑。
 
这项浩瀚繁冗的工作终于在第六个年头完成——中国第一套乳腺癌电子病历数据库由此建立,直到今天还在被完善与发展着。
 
“事实上,当时还是有许多人不太理解我的做法。大家觉得手写的病历就足够了,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去建立一个电子档案。
 
但我始终认为,这个数据库不是仅仅为眼前的治疗而建立。最重要的是,它能够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有临床和研究的双重价值。”沈教授说。

开创保乳治疗的先河

同样是在上世纪80年代,沈教授最擅长的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代表了上海乃至全国乳腺癌治疗的最高水平。
 
然而,因为失去了乳房,很多患者在术后都会有巨大的心理创伤。多项临床数据也表明,一味地扩大手术切除范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相反还会让患者吃足苦头。
 
巧的是,与此同时,保乳手术在国外逐渐兴起。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能让早期患者在手术后保留女性特征,更自信地回归正常生活。
 
沈教授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擅长的乳腺癌扩大根治术已经不能完全解决当前乳腺癌患者所面临的问题。

“尽管那时候科里还是以扩大根治术为主,但我觉得我们不能只关注疾病本身,而忽略了患者的感受。治疗并不完全意味着痛苦,患者也不是只能做一味地忍受和牺牲。我希望我们能够尝试着开展保乳手术。”沈教授说。
 
但光有决心还远远不够,面对中国保乳手术的空白,沈教授犯了难——到哪去请一位老师呢?

对,邵志敏!他立马写信给自己这位远在美国的学生,邀请他回国工作。

但此时的邵志敏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刚刚30岁出头的他就获得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首届“校长奖”。
 
既然信里请不动,那就亲自上阵。1994年,沈教授远赴美国,在开会之余特意去看望了邵志敏,两人交流了很久。
 
“沈教授为我介绍了当前国内乳腺癌治疗的现状,也表达了他想要开展保乳手术的决心。我能感受到沈教授对我的殷切期望。”邵志敏回忆道。
 
恩师再三的真诚邀请终于打动了游子之心,一年后,邵志敏放弃了美国的优厚条件,回到了祖国。

盼到心心念念的学生回来,沈教授如获至宝。忙不迭地为邵志敏四处奔走——向校院领导推荐,设法解决住房、职称、科研经费....
 
令邵志敏没有想到的是,已经取得了那么大成就的沈教授,在面对新的领域时,还能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的理念和技术,和自己一起研究保乳手术的适应证。
 
“沈教授的这种学习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自己都不能保证到他这样的年纪是否还能继续坚持追求人生更高的目标。”如今已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的邵志敏说。
 
1995年,师徒二人一起完成了中国第一例保乳手术,开创了中国保乳手术的先河。
 
回顾往昔六十余年的医生工作,沈教授说:“有成就感,也有遗憾。看到一个个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在自己手中痊愈,开始积极健康地生活,我体会到了医生的价值所在,这种成就感是别的东西所无法替代的。但遗憾的是,随着患者不断增加,我没法在情感上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怀,而情感上的不到位,有时候也会间接地导致疾病的恶化。”
 
虽然当初并不是有心成为一名医生,但沈教授内心却很满足:“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就要认真地走下去。”

专家简介

沈镇宙教授

沈镇宙,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35 年出生于上海,1957 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一直从事肿瘤外科工作。1961 年至1964 年,师从我国肿瘤外科学奠基人之一的李月云教授,攻读肿瘤外科学研究生。 1989 年至2005 年,担任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1992 年到1993 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肿瘤学院外科学习。2002 年起担任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现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名誉主任、终身教授;国际乳腺癌研究会会员。曾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上海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肿瘤学会主任委员、上海乳腺疾病防治中心主任。目前还担任《中国癌症杂志》主编及十余种国内外肿瘤及医学期刊编委。


本文首发:医学界肿瘤频道

本文作者:何彦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